標本兼治解決社會頑疾
文化經濟
作者:李傑偉 畢銘玉
摘要:秸稈焚燒問題的產生有著各種原因,解決的關鍵在於找到問題的標和本,找出主要矛盾,綜合治理。發展農村經濟是根本途徑,加強引導,避免焚燒是目前所需。
關鍵詞:標本兼治;秸稈焚燒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去年的霧霾天氣已經證實對身體有不同程度的傷害。秸稈焚燒就是霧霾的一個推手,談及秸稈焚燒時對於農民的片麵指責是有失公允的,解決問題才是關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矛盾的普遍存在,構成了一個複雜的巨係統。我們在研究社會問題時不能一味地針對表象,把表象當作問題的根源,而要深入發掘問題表象深處的根源,由表及裏,層層深入,主次分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牽住牛鼻子”,從而為解決矛盾提供方向和方法。
一、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的產生及原因
秸稈焚燒是影響空氣汙染的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但是秸稈焚燒問題卻是一個社會頑疾,屢禁不止。解決這個頑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1.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的影響
(1)空氣汙染。秸稈焚燒所產生的煙霧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可吸入懸浮物等汙染物質被呼吸進人體後,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輕者,引起呼吸和眼部不適,重則導致肺部和其他疾病。
(2)影響交通安全。秸稈焚燒所產生的大量煙霧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尤為明顯,在高速上行駛的汽車因此造成的事故屢有發生。
(3)土壤的汙染。農民將秸稈直接焚燒,但是卻燒焦了3cm~5cm的土壤,使得有機質大量損失,土壤生物不複存在,損害了土壤的墒情。[1]
2.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產生的原因
三十年前小崗村18位村民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紅手印,實施了“大包幹”,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逐步確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得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但是三十年過去了,農民的主要生活資本還是土地。
(1)經濟成本的考量
近年來,雖然政府相繼減免農業稅,作出一係列對於保障農民利益的舉措,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種植成本卻越來越高,估計不說人力成本,種植所需的化肥,種子的價格投入並不少,所以農作物作為初級產品的價格即使有政府的保護價格,仍舊收益很少。因此,對於農民來說,主觀上不願意在土地上投入很多,尤其是收獲之後,為了方便,農民便很容易將在他們看來沒有經濟價值的秸稈直接一把火燒掉。雖然秸稈可以在地裏堆肥,但是化肥使用對產量的作用遠遠大於秸稈堆肥的效果。
(2)勞動力的缺失和轉移
如上所述,當農民發現在土地上無法獲得對等的收益時,加之,中國的農業並非美國似的農場,屬於落後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民也就覺得沒有必要再進行投入。大量青壯年也逐漸走出農村,開始為了生計進入城市打工。雖然我國農民的人均土地量並不高,但是莊稼的收獲卻不是十分辛苦,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無疑是對秋收的雪上加霜。與其將秸稈進行堆肥還不如一把火燒掉來的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