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幫研究綜述
文化經濟
作者:趙靜
摘要:明清時期我國各地崛起了一批特色商幫,並對近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對明清商幫的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述評。
關鍵詞:明清商幫;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12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一、商幫的涵義
明清時期,我國商業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各地相繼崛起了一批商人群體(商幫),譜寫了中國封建商業史上輝煌的一頁。當代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商幫”一詞賦予了各種涵義。林其錟認為“商幫是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連結而成的商業集團,具有濃厚的‘地緣相近、血緣相親、神緣相承、業緣相連、物緣相循’的五緣特色”。梁小民認為“商幫是明清兩代以地域為紐帶的封建商業聯盟”。筆者認為“商幫”的核心要義應涵蓋如下三個方麵。一是商幫是與明清封建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緊密相連的;其二,商幫是以地緣和血緣關係為紐帶而連接成的區域性或宗族性群體;其三,商幫借助會館、會所等平台作為其有形活動載體,或聯絡鄉誼、或共謀商略。
二、商幫研究綜述
(一)商幫發展曆程和興衰原因的研究
李剛的《陝西商幫史》、張正明的《晉商興衰史》、李華的《山東商幫》、陳學文的《龍遊商幫研究》、侯文正的《晉中商幫興衰記》、張海鵬、張海瀛的《中國十大商幫》等專著中對明清商幫的形成背景、發展曆程等進行了較為全麵的研究。石憶邵(1997)從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社會資源、商業文化等角度入手,探討了明清時期中國商幫崛起的動力機製。陶水木(2000)認為湖州商幫固有的保守性導致了發展的沒落。王恩俸(2002)指出封建思想羈絆、揮霍奢靡之風、外資盤剝及內部戰亂不斷等原因最終導致了徽商的沉落。李祿(2007)運用新製度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對晉商和徽商的興衰進行探究。他認為在同一個外部正式製度下,宗族觀念、傳統習俗、文化積澱等非正式製度和內部製度是商幫的長期繁榮發展的保障。楊福林(2008)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行業競爭、江西商幫的“土著化”及晚晴民國的時政導向是促使其分化的主要原因。張麗、駱昭東(2009)從全球經濟視角出發,指出國際市場需求及中國商人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市場份額與明清商幫衰亡有很大關聯。韓永學(2010)認為地理因素、重商傳統、經商文化、恤商政策成就了龍遊商幫的崛起。張艮平(2011)指出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社會因素造就了洞庭商幫的興起。賀三寶(2012)認為江右商幫借助交通、資源、技術和人口流動優勢興盛一時,然而由於缺乏商業精神、商業特色、商業積累和商業領袖而走向衰亡。
(二)商幫文化及其影響力的研究
吳慧(1994)以明清晉徽兩大商幫為例,指出“和協”、“信義”文化理念為商幫興起繁榮的文化基點和根源。戴光中(2003)對明清浙東學術與寧波商幫發展的關聯性進行研究,認為浙東學派提出的“新四民”、“工商皆本”、“國家不可病商以滋弱”等主張形成了寧波幫崇商敬賈的社會風尚,推動了寧波幫的長足發展。陳立旭(2005)通過對浙商、晉商、徽商文化傳統的差異及其與當代區域經濟發展關係的比較,指出浙商“工”與“商”相結合的“藝商”區域文化傳統,使之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宏觀社會背景具有一種親和性,而晉商和徽商這種文化傳統則不具有這種親和性,從而解釋了浙商、徽商與晉商文化傳統在當代延續或不延續的現象。張憲平(2007)指出晉商通過分布各地的會館及貿易分支機構,展現了大眾傳媒對社會意識的掌控作用和社會教化功能,其傳媒屬性的發揮提高了晉商內部凝聚力和外部影響力。張益赫、葛揚(2012)以明清時代晉商與徽商為代表,分析了文化信仰對商幫治理的不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