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探討(1 / 2)

對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探討

文化經濟

作者:趙豔麗

摘要:隨著經濟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持續增長,目前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存在教學設備陳舊、師資短缺、課程結構不合理等現狀,難以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精心設置課程和采取雙元製的職業教育模式。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雙證製;雙元製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中小企業數量的急劇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網絡進行電子商務交易,在此時代背景下,促使了會計處理技術發生了重大變化,會計電算化的覆蓋率逐漸擴大,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會計管理人員也逐漸增加。為適應這一市場的需求,高職學生應以中小企業服務為主、以綜合技術應用來確定職業崗位,更好服務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培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它既區別於中等職業教育,又有別於普通高等教育。作為教授這門課的教師,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培養既精通會計業務又熟練操作會計軟件的高素質的會計電算化人才呢?本人就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設備陳舊,不能適應電算化教學

由於傳統的會計教育強調手工技能,沒有認識到電算化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學校的經費有限,購買的計算機年代已久,顯示器、音箱、鼠標等硬件設備經常需要維修,一般的電算化軟件安裝不上,更別說複雜的學生上機操作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隻好先講理論,然後租用承包的機房練習,練習的時間有限,學生一般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學的內容,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師資短缺,經驗匱乏

教授這門課的教師,要麼是從高等院校畢業的會計專業的老師,隻有理論,對企業的會計流程不了解,沒有上機操作的實踐經驗,不熟悉會計電算化係統的安裝、調試和維護,特別是對網絡在會計領域的運用知之甚少;要麼是計算機專業的老師,沒有會計理論,隻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所講來操作,更別說給學生講明操作的原因。師資短缺的現狀,不利於高職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更不能培養以市場需求密切相關的、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處理能力來完成會計業務的複合型人才。

3.課程結構不合理,采用教材不恰當

電算化不僅是一門理論課,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據調查,大多高職開設的電算化是72學時,但實際教學還要少,呈現教學計劃“縮水”現象。在專業課程中,手工會計占到50%,計算機課程占到35-40%,會計電算化課程所占比例不到15%。高職用的電算化教材,缺乏係統、實用的電算化模擬教材。一般是采用省考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教材,缺乏真正的闡述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強調專業技能的教材。加之近幾年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會計軟件不斷更新,ERP的出現等,使得現有教材過於陳舊,針對性差,給專業教學帶來了難度,也難以培養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4.實訓建設不足

一是校內的實訓是授課教師設計出虛擬的會計業務,但這些業務依然存在對某個理論知識點的強化訓練,並不是要求學生對企業會計業務進行職業判斷和分析,而是類似於練習題,學生體會不到企業真正的財務處理過程,沒有做到全方位地模擬企業會計的工作環境、職能崗位、工作流程,不利於實踐教學的開展。二是沒有建立校外的實訓基地,由於我國大多數企業不願意成為學校的會計實訓基地,會計崗位容納人員有限,會計職業涉及商業秘密、會計人員自身業務繁忙,無暇也不願指導學生操作會計業務等,學生的實習隻是說說而已,在網上搜索實習資料交給老師就算結束了,而對企業的會計流程不熟悉,造成畢業後遇到實際業務時往往無所適從。

5.考核機製單一

傳統的教師隻重視理論課的教學方式、再加上經費緊張不能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高職學院的考核機製是平時成績加期末筆試成績,造成學生學習沒有壓力和積極性,缺乏認知性實習於實際操作,學校所學的知識與市場對會計電算化人才要求相差甚遠,這種模式很難培養出合格的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