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四川軍民融合的產業模式探析
地方經濟
作者:胡心舟 宋周
摘要:本文評價與借鑒了國外的美國模式、國內的陝西模式和重慶模式等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模式。從效率提升、社會環境、創新與競爭力三個角度,結合有關經濟學理論及四川的實際,選擇了產業集群化這一四川軍民融合的重要模式,並指出了該模式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軍民融合;產業模式;產業集群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四川作為國防科技產業布局的大省,在軍工企業與地方經濟發展融合方麵,取得了重要成效。2013年,四川國防科技工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增速達到18%,大大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以及相關產業發展。但是,當前四川國防科技工業與地方經濟的協同發展還不夠,隻是部分程度上實現了“軍民結合”,距離“軍民融合”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新時期促進四川軍民融合,要以產業層麵的融合為途徑,這有賴於適宜性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及機製構建。
一、國內外軍民融合的產業模式評價與借鑒
1.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麵:加工業區域轉移、政府主導下的產業整合與調整、工業基礎的創新。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化學、電子、宇航工業等軍工產業開始由美國東北部向西南部轉移,美國加工業中心的這次“西移”,不僅增強了美國的國防力量,而且促進了美國經濟的整體增長。美國軍工產業的發展和加工業的轉移成果說明,對我國“三線建設”的關鍵省份四川增加國防投資,可以進一步發揮四川原有高技術產業群的比較優勢,同時帶動軍民兩用技術的快速發展,開辟新的民用產業領域,兼顧軍工產業和地方經濟。
在政府的主導下,20世紀末美國軍事工業實行了前所未有的橫向或縱向的兼並重組。大型軍工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在微觀層次上增強了美國軍品與民品生產、平時與戰時生產相互轉換的靈活性[1],也緩解了美國大型軍工企業開工不足、經濟低效的問題。美國軍工各層次的供應商之間已經沒有明顯的產業界限,多數企業同時麵向軍品和民品市場,軍工產業的產業集中度高、主承包商在國內近於壟斷且以私營企業為主體。
21世紀,美國《國防工業基礎轉型路線圖》打破了按產品屬性劃分軍工產業的傳統做法,將工業基礎按作戰需求分成了作戰空間感知、指揮與控製、兵力運用、兵力和本土保護、聚焦後勤和網絡中心戰6個領域。它把軍工直接納入軍事力量的範疇,使軍工產業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軍工產業基礎變得更加廣泛和前沿,這愈加有利於軍民各方麵的融合。
2.陝西模式與重慶模式
陝西省構建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格局,采用了通過“四抓”來集中優勢、形成突破的模式。“四抓”指的是抓大項目、抓大企業、抓基地園區、抓“民參軍”。100個重點項目和100家重點企業的“雙百”工程,軍地共建三大基地七大園區,重點引導民口單位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等舉措相繼實施。這一模式雖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壯大軍民融合產業的規模,但“中央給予、政府引導、本地資源支撐”的路徑依賴痕跡依然明顯,市場力量作用微弱。
重慶市走的是一條“軍民結合”為特色的科技創新的道路。重慶將軍用技術大量向地方擴散,引領了許多以軍工技術為基礎的地方產業的崛起。重慶搭建的是一個集軍民優秀科技人才、研發平台、研究成果於一體的“軍民結合”創新體係,它以軍民兩用技術和成果雙向轉移的方式促進本地經濟的繁榮、科技的進步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重慶在“軍民結合”中探索出獨特的區域科技創新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為一個比較成功的樣板。
二、產業集群化是促進四川軍民融合的重要產業模式選擇
從效率提升的角度看,馬歇爾通過勞動力市場共享、中間產品的投入和技術的外溢這三個要素對產業集聚做出了解釋,他認為這些要素產生的正外部性聚集在同一區域的同行業的企業得以獲得人力、物流、信息等方麵的優勢。民口企業與軍工企業正好需要實現一定程度的人才公用、產品共通和信息共享,軍工企業一般地理位置偏僻,環境惡劣,也正需要一個更能接近人力、接近市場、接近信息的地方。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則指出市場從接近完全競爭轉變為不完全競爭,並且處於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時,規模經濟就會超越要素稟賦的作用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主因。軍民融合產業具有軍工產業高政治性、高買方壟斷性、高風險性以及高保密性和技術性等特征,所以該類型的產業對應的市場通常都屬於不完全競爭市場,從發達國家和我國各地軍工企業發展的實踐來看,帶有軍工性質的產業也基本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因此規模經濟理應成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