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曲客戶不會立即推薦,一定要等使用滿意後再說,先別急,做好售後服務。
曆史上的武曲星魏征
唐太宗的名臣魏征,是武曲在事業宮的代表人物。
他在隋末參加李密的瓦崗軍起義。後隨李密歸唐,又為竇建德俘獲,任起居舍人。
竇建德死後,他再為唐高宗李淵太子李建成所重,任太子洗馬。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說魏征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李世民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質問他說:“你為什麼挑撥離間我們兄弟?”
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人各為其主,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當時忠於太子,又有什麼錯呢?管仲不也射中過齊桓公小白的帶鉤嗎?”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又舉管仲與小白的故事相諷,暗示自己的氣度不能不如齊桓公。
所以不但沒責怪他,也不以他曾是以前眾多敵人的參謀為忤,反而在即位以後,把魏征提拔為諫議大夫。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麵說出來。
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特別是魏征,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麵前直說。
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曆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就明智;隻聽單方麵的話,就昏庸(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
他還舉了曆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
“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麵的意見,那麼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又有一次,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怎麼幹出這麼荒唐的事來?”
魏征回答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幹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裏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歎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後來,魏征提的意見越來越多。隻要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麵力爭。
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階。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麵紅耳赤。
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麵前壞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隻好勉強忍祝
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麵侮辱我,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覲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的滿腔怒火澆熄了。
後來,唐太宗不但不記恨魏征,反而誇獎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魏征後來病死,太宗很難過地流下眼淚說:
“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麵好鏡子了。”
後世評語都說魏征常有,而李世民不常有,原因在於武曲的犯顏直諫是常態,但若碰不到明主,隻能徒呼奈何。所以在現代企業中,武曲若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先確定老板是哪一類型,再來決定怎麼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