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相星(3 / 3)

周瑜很感激,並且知道他胸懷大誌,滿腹經綸,兩人結為好友。

當時袁術也聽說了魯肅的大名,還想讓他當東城長,魯肅認為袁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拒絕上任。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周瑜推薦魯肅和孫權見麵。

魯肅勸孫權成王霸之業,他說:“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並且詳細謀劃方略: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大喜,說我原來隻想匡扶漢朝,沒有那麼大的誌向,你說的話真是太好了!這就是後世稱為“榻上策”的著名戰略構想。

從這個戰略角度出發,魯肅為了對抗曹操,想培養劉備勢力作為外援,並且親自請命去夏口遊說劉備。

因此孫劉聯合的戰略構想,魯肅是第一個,也是最努力造勢推銷的人。

他的說服技巧也很厲害,深得天相穩健、不張揚、退敵於無形之旨。

赤壁之戰前,在東吳的軍事會議中,張昭等勸孫權投降曹操時,魯肅不講話,也不與主和派辯論。

等孫權到更衣室洗手時,他才跟著孫權到走廊外,拉著他的手,懇切說道:

“剛才那些主張迎曹的人,都是為自己著想,會誤掉將軍的大事。像我魯肅這樣的人投降曹操,也還可以繼續當官,主公你投降曹操,想有什麼好下場嗎?”

孫權不是傻瓜,恍然大悟,於是接受魯肅的推薦,召還大將周瑜,整軍經武,聯劉抗曹。

等到赤壁勝利,魯肅回來,孫權親率諸將迎接他,並且問:“子敬,我下馬持鞍,這樣恭敬對待,你很有麵子吧。”

可是魯肅回答:“未也。”大家都吃了一驚。

而魯肅卻接著慢慢說道:“希望主公統一天下,然後再拜我當官,這才給足了麵子哪!”

孫權聽了這個迷湯,多高興啊!從此更加信任魯肅。

後來劉備到京口來見孫權,呂範勸孫權留住劉備,遭到魯肅的反對。

魯肅不但建議放劉備回去,還希望把荊州暫時借給劉備,孫劉聯合,共抗曹操。

因為他看得很清楚,雖然曹操北退,實力未損;江東水軍厲害,卻缺乏騎兵,這時候即使並吞荊揚兩州,也隻能采取守勢,情況將會變得非常危險。

而且,荊州與東吳素來有仇,孫權勢必無法很快安定荊州的人心。

因此,保存曾經縱橫北方又在荊州甚得人心的劉備集團作為支持,才能繼續對抗曹操。據說,曹操聽到孫權借土地給劉備時,正在寫信,嚇得落筆於地。

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魯肅的戰略思想和諸葛亮如出一轍,看得又深又遠,多麼傑出! 周瑜去世,推薦魯肅自代。

魯肅有智有勇,維護孫劉聯合,共拒曹操的苦心孤詣,令人敬服,但卻得不到東吳君臣諒解。

原因主要在於,關羽、呂蒙等大將,對於孫劉又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是無法委曲求全接受的,因此常常違令不行,而這又必然影響到孫權及劉備的看法。

所以,三國鼎立之所以能維持這麼久,是因為有諸葛亮和魯肅這兩人,具備共同的戰略思想,才能成立。

魯肅去世時,才四十六歲,正在壯年,和周瑜一樣,都是江東的巨大損失。

後來孫權向陸遜談起周瑜、魯肅、呂蒙三人的時候,對魯肅評價很高,把魯肅比成戰國時代的大縱橫家蘇秦、張儀。

但是他也對魯肅略有微詞,說:“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魯肅苦苦支撐孫劉聯合,孫權其實不是不能理解,隻是地位不同,立場各異而已。

後人評魯肅方正嚴明,節儉無欲,帶兵嚴整,令行禁止,並且好學不倦,長於辯論,且善識人,用人唯賢。這樣的評價,魯肅當之無愧。

天相銷售人員,眼光看得遠,立定目標,按部就班,謹慎而有條理地前進,實事求是,不太給別人壓力,短期也許看不出來,時間一長,路遙知馬力,業績到最後反而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