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陰星(3 / 3)

嚴格來講,除了穆罕默德是同時創立思想與教派之人以外,其他宗師隻是創立出思想,創立教派、擴大教派影響力的另有其人,但這不減損他們的偉大,不管你是哪個國家,哪個時代的人,都幾乎不能不受他們的學說的影響。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藝術、宗教、哲學,無一不是行銷的最高境界。

他們雖然隻是說出對自己的看法、對自然與人生的體悟,卻會吸引到同樣理念的人。

不對特定之人行銷,行銷的對象反而特別廣,影響的層麵也特別深。

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以及西方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都是深層心理行銷的最佳例證。

因此,合作型的人不用妄自菲薄,以為自己的行動力不足,就難以成功。相反,合作型的人一旦成功,他的影響不是一時,而可能是永遠的。

因為,行動力不足的人,反而會投入更多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創造出動人心弦的思想,影響許多人的命運。

所以合作型的三顆曆史之星,我特別列出三位宗教與哲學界的宗師級人物來壓軸。

禪宗六祖慧能就是太陰在事業宮的代表。

六祖是禪宗改革的關鍵人物,他和神秀競爭五祖弘忍的衣缽,已經是一個傳奇故事。

慧能所作之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與神秀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境界不同,開啟禪宗南頓北漸之別。

但是慧能之所以強調頓悟,很大機緣來自於他本身的特殊狀況。

因為他不識字,當然不能從浩瀚佛經典籍中去逐步修行探索,體驗“時時拂拭”之樂。

但他也因此不受既有知識的障礙,才能“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將生命的體驗回歸自然。

傳說他悟道的方式,就是在聽人背誦《金剛經》時,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頓然開悟。

所以他的“本來無一物”,把禪宗從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時,念茲在茲的修行漸悟,從“有”的境界跨到“無”的境界。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隻要開悟,立地成佛。

你可以說慧能革新了禪宗,也可以說慧能簡化了禪宗,把佛從知識分子的領域擴大到凡夫俗子也能接受的新觀念。

他在接受五祖衣缽,不得不開始逃亡之時(即便是合作型的出家人,就真能與世無爭嗎?也得接受世俗的權力考驗與競爭啊!)弘忍搖櫓送他過江往南逃。

慧能說:“怎敢麻煩老師,應該是我來搖船。”

弘忍則說:“不對,應當是我渡你。”

慧能體會於心,說道:“迷時師渡,悟時自度。”

當自己還有疑惑時,需要老師的開導;等到自己有所體悟,老師功成身退,以後的一切,就要靠自己了。

慧能避居南方,專心傳道,並不計較與神秀誰是正統的問題。

神秀在北方仍以六祖自居,並曾遣人偷去慧能迦裟。

佛門鬥爭,與俗人一般無異,還可能因為表麵必須自命清高,骨子裏更為陰險狡詐。

一直到慧能的徒弟神會(顯然是個開創型),北上進京,與神秀弟子展開正統之辯。又在唐朝逢安史之亂時,號召僧人協助皇帝平亂有功,正式被封為七祖,這正統之爭才告底定。

諷刺的是,禪宗強調平常心是道,道法自然,但六祖慧能之名,仍得依靠政治力量才得以傳世。

與儒教和漢高祖、基督教和君士坦丁大帝、佛教和阿育王的關係一樣,在人類整體的社會化結構裏,思想和文化都有它的因果循環之妙。

就像我在《造命有理》一書裏提過:創造思想的人,多是合作型。

當開創型的人接受這個思想的啟迪,將會為之奔走宣揚;等到領導型的人也接受這個思想,定為一尊,一個教派才會真正成形。

這中間的醞釀期,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但影響力卻是“爭千秋,而不爭一時”的最佳寫照!

所以太陰銷售員何必妄自菲薄?順著自己的天賦做事,在思考的細膩度以及深度上,太陰都很強,隻要能不斷提醒自己,加強行動力,仍然有機會成為優秀的銷售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