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雖上承老子的道法自然之說,但他不像老子惜墨如金。
莊子著書洋洋灑灑十幾萬言,書裏充滿天馬行空、讓想像力馳騁萬裏的各式寓言。
這些寓言,既開啟了文學上的新題材,也讓哲學上的思想更廣泛的傳播開來。
後來佛經的各式寓言,乃至禪宗的公案,都有莊子的影響存在。
莊子名周,宋國人,早年曾做過漆園吏,後來一直隱居。
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王聽說他有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做宰相,被他拒絕。
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者說:
“千金是很大的金額,宰相也是高位,聽起來很誘惑。
但你看見過大拜拜時的那頭神豬嗎?讓它每天吃得飽飽,無所事事。
等到養肥以後,披上刺繡華麗的衣服,進入廟裏。
那時候,就算這隻肥豬不想當祭品了。
可以嗎?你快走吧,別來害我!
我寧可在汙泥中自己快活自在,也不被國家大事所羈擾,一輩子不從政,才能快快樂樂啊!”
老莊雖同被歸為道家,兩個人的思想卻有很大不同。
簡單講,老子是一個很入世的思想家,他的智能觀念是要讓世人所用的。
隻不過他的理想世界與儒、法、墨等的不同,他強調清靜無為而不積極競爭,他的觀念表述方式是“正言若反”,即透過吊詭的反麵與相對敘述,表述理念,從而刺激了理解的深刻度。
莊子的理念則是出世的,雖然生活在現世社會中,卻強調人類獨立的精神境界為生存的真理,這個精神境界的最高指標是“與造物者遊”,擺脫物質的羈絆,把精神升華至與天地同壽的境界。
人是自然,自然也是人。
儒家與道家有些基本的異同。
一般而言,道家人物都表現出深刻的世界觀察力,而成為一位智者;這與儒家人物多表現為堅定的社會責任承擔者的仁者形象不同。道家講求獨善其身,講求“不被世所求”,這又與佛家講求“不求於世”的觀念也不一樣。
在《逍遙遊》一文中,莊子表達出一種達觀的情懷。人既能齊物,則能逍遙。
所謂逍遙,就是追求一個內心自由自在的至人境界,無拘無束,一切皆無,順性而行,“得而不喜,失而不憂”,隨遇而安,就是逍遙的表現。
莊子比老子的“不爭”更進一步,老子的不爭為的是爭,莊子卻是連爭都不需要,因為他肯定“精神”的獨立,已超脫凡俗之人所要爭取的物質需求,達到“圓滿自足”的境界。
而這境界,正與後來禪宗的“見性成佛”殊途同歸。
莊子的思想有其背景,戰國時代和春秋之時的社會觀念已經截然不同。
連年戰禍,原有的社會觀念正在解體,不論為君為臣,為軍為民,每個人都處在絕大的痛苦之下。
在莊周的眼中,不管是儒家、墨家還是法家,都是禍亂的源頭。
成王敗寇,“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所以發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沉痛呼籲。
聖人和大盜是相對的,王和寇也是相對的,如果無法驅除欲望的心魔,則人永遠無法超脫於苦難之外,也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
對處在絕大痛苦的戰亂百姓,莊子的思想成為一個精神升華的良方。和同時期的佛教所建立的“三世因果論”,同樣成為心靈的慰藉,隻是超脫的方法不同而已。
莊子的思想,對天同銷售員有什麼啟示呢?
那就是:自然就是美!
隻有坦誠真實地表達自我個性,不必虛偽造作,那麼,所有的缺點終將化為優點,讓你能爭千秋,也爭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