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革的第二逆流(1 / 3)

-論互聯網不良與非法文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電腦逐漸普及,國人的言論表

達渠道愈加廣泛。人們在享受信息科技進步帶來的便捷的同時,

網絡平台也常被心惡的人所利用,掀起了一輪文革式的“口水

浪潮”。這些“浪潮”,在尚不健全的法律之下,肆意逆流。

有受到“衝擊”的人想竭力製止這滔滔“猛獸”,守在法

律最前沿的衛士為了“節省成本”而“視若無睹”,甚至不惜

濫用職權,還受害人以“髒水”。那些站在一旁的路人,像貓

像狗,好似沒有任何思想,匆匆而過,沒有過問的關心,也沒

有細心的幫助。

“文革”的“口水浪潮”

“文革”源於 20 世紀 60~70 年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

-

場由國家領導人毛澤東錯誤判斷所出現的國民大災難 它牽

累的不僅有政治領域的混亂,還有經濟的艱難和人民生活的痛

苦。在那個時候,不論個人清白與否,要是被“文革小組”或“紅

衛兵”看不順眼,或被人盯上,那便會被人栽贓造謠,從而在

肉體和精神上蒙受不白之冤。

反觀當下盛行的“網絡謠言”現象,我們不得不自省我們

天生就如此愛造謠嗎?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造謠”給我們帶

來了什麼?答案顯而易見,我們不可能生而惡俗、造謠帶給我

-

們的是無盡的災難。而這一切,都極似“文革”現象 一群

·Chapter 2 小記者的那些年·

147

人昧著自己的良心,帶著自己的無知,堂而皇之地在公開的網

絡場合下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地對攻擊目標進行惡意造謠誹謗,

對“討厭者”(造謠者從不會想到自己的“討厭”情緒是否合

乎道德的約束,是否符合“法律”的規範。)進行接二連三地“環

環相扣”的人身攻擊。正是如此淺顯的答案,在生活環境養成

人們“不去思考”的惰性之下就看似深不可測。

“文革”的第二逆流之案例

何謂“‘文革’的第二逆流”?顧名思義,其為極像“文革”

的且在文革之後興起的具有嚴重影響的對國人的精神、生活造

成品質降低的現象。就在兩“高院”發出解釋“網絡造謠是否

合法性”之前,江西就發生了一場原因不大而影響深遠的“文革”

逆流。

2010 年 12 月,一位名叫“張棟”的大專生通過電子郵件的

方式向李士國“投稿”。

李士國一方麵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另一方麵想結識這

位所謂“文學愛好者”,便電聯他。在他的要求下,李士國找

到他當時就讀的學校的領導出麵,商量“合作辦校刊”的事情。

當他們雙方在李士國學校的老師安排下,見到麵就侃侃而

談。當張棟提到他是中國青少年作家記者協會某分會的副主席,

還將該協會神吹多麼權威,並提議由李士國建立江西分會。李

士國就半信半疑地答應了。之後,李士國按張棟給他的中國青

少年作家記者協會外聯部電話(當時,李士國也小心謹慎,通

過網絡百度了該協會,進入其網站查閱到該聯係電話完全一致)

打了過去,對方在電話中說要建立分會,擔任辦公室主任必須

交納“2000 元的職務費”、擔任理事是“4000 元”,擔任副主

席是“5000 元”,擔任主席是自負全部分會的籌建費用,並要

與地方政府部門有人脈關係。李士國就開始懷疑這個組織的合

法性,為了求證,他先後聯係了江西省作家協會、北京市作家

協會、國家民政部,而江西省作家協會拒絕支持該協會,並提

-

醒他可能是非法的民間組織 原因是現在民間組織魚龍混雜,

銀多都處於非法狀態。國家民政部則是經過查檔後明確回答該

協會未在國家民政部備案登記。而根據民政部網站發布的相關

法律,要成立一家全國性的民間組織必須經由國家民政部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