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鈴鈴鈴,第二天上午八點鍾,上課的鈴聲準時響了,陳老師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了教室,班長喊了一聲起立,五十多個同學齊刷刷地站了起來。隨著一聲“老師您好”的問候,上課開始了,陳老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這樣幾個字“成長小傳”。寫完後陳老師轉過身來微笑著說:“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給自己寫個小傳吧,從零歲開始,一直寫到今天。”
課堂上鴉雀無聲,有的在埋頭沙沙地寫著,有的在抬頭望著天花板,苦思冥想,更多的是寫一會停一會,顯出一副搜腸刮肚的模樣。下課鈴響了,作業交了上來,陳老師端著作業走出了教室。
陳老師把作業本整整齊齊地放在辦公桌上,一本一本地認真閱讀著,時而在作業本上沙沙地做著記錄。
第二天下午上課鈴響過,二十班教室傳來深情而略帶蒼涼的歌聲,滿文軍出現在講台的大屏幕上,他深情地歌唱:“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把愛獻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我不知你的苦與樂……”蒼涼而優美的旋律回蕩在教室的上空,同學們靜靜地欣賞著,他們被這優美的旋律陶醉了。
一曲終了,陳老師問:“好聽嗎?”
“好聽。”異口同聲。
陳老師又問:“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想?”教室靜悄悄的,同學們疑惑地看著陳老師。不知她要幹什麼,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是否聽到了一位母親寂寞的歎息?你們是否看到了一位母親孤獨的背影?你們是否想到了自己母親的不易?是啊,母親把愛給了我們,把世界給了我們,從此我們就不知她的苦與樂,多麼大的反差啊!應該嗎?”
孩子們麵麵相覷,他們輕輕地搖頭,然後竊竊私語。
陳老師提高了聲音,激動地說:“昨天你們寫的成長小傳,我仔仔細細地看了,讀完後不禁心潮澎湃。我發現,你們的成長記錄中缺少了兩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你們的父母。同學們,你們記得你零到四歲的經曆嗎?這個階段你在做什麼?你能做什麼?你的一切是誰為你做的?從四歲至今天,你為父母做了什麼?父母又為你們做了什麼?當你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隻是一個粉紅的肉團,今天你們已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粗略懂得一些科學知識的少年,是誰在為你們埋單?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操了多少心?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你們是不是把父母的付出當作了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說到這陳老師停了停,環視了一下四周,聲音變得溫和起來:“同學們,其實這個世界沒有誰該我們的,欠我們的,我們要學會感恩。感恩陌生人的一個微笑,感恩朋友的一聲問候,感恩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感恩父母給我們生命給我們愛。記住別人的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發現世界的美好,才會有被感動的生命體驗,生活像鏡子一樣反射給我們更多的陽光和溫暖。”
靜悄悄的教室突然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陳老師好像受到巨大了的鼓舞。她接著說:“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中國人就有了自己的感恩節。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在晉文公流亡期間曾偷偷割下腿肉煮野菜為晉文公充饑。晉文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他的腿肉和野菜吃了,當他得知自己吃的是介子推的腿肉的時候,感動得淚如雨下。後來晉文公歸國為君,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但介子推躲藏了起來。晉文公派人上山尋找,手下人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難日,不準生火做飯,隻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寒食節其實也是一個感恩節。這個節日在清明節前兩天,後來與清明節合並了。唐代詩人盧象有這樣一首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