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同鹽業雖沒關係,但因是陝西鹽商的鄉土神,取其忠義蓋世,所以也被奉之為神。
開業祖師。真實的開業祖師,係指曆史上確有其人,而此人又是鹽業某一領域、某一方麵的開拓者、創始者,因而被尊為祖師、先師,他們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也無論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都能受到世人尊崇,供奉為神,成為鹽業的行業偶像和神祇。四川鹽場這類人物主要有自貢的“梅澤”、“顏三土地”,四川鹽源的“開井娘娘”,民通鹽場的“陳、羅”二神,簡州鹽場的“艾、譚、惠、孟”四神,篾索工人供的魯班,屠宰工人供的張飛等。
鹽都自貢關於獵人梅澤狩獵發現鹽泉的傳說出現於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卷一六七“富順監”,其記述道。“惠澤廟在監郭下,井地主金川神姓王,井主梅澤神姓梅。梅本夷人,在晉太康元年,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至三百尺,鹹泉湧出,煎之成鹽,居人賴焉。梅死,官立為祠。”宋淳熙時,冊封金川神為永利侯,梅澤神為通利侯。梅澤在富順享受數百年香火之後,因該地井鹽產區的變更,自流井鹽場在明嘉靖年間初具規模,清中葉便成為四川井鹽生產的中心,富甲郡邑的鹽商們集資捐款,於道光年間將供奉梅澤的井神祠從富順縣遷到自流井鹽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產鹽地區,某一重要技術的始創者,某一工具的發明人往往亦被尊為神祇,受到某一行業或專業人員的奉祀。如自貢鹽場,清鹹豐、光緒年間有位技藝高超的井口管事叫顏蘊山,潛心研究井鹽技術,在井房修建、鹽井鑽鑿、鹽井修治等方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改進和創製了不少打撈井下落物的工具,其中一種名叫“偏肩”的工具,能非常有效地打撈斷落井底的鐵銼。顏蘊山歿後,被鹽場鑿井行業敬奉為神明,名曰“顏三土地”,在鹽井井口之側,立“顏公蘊山香位”,每當鹽井修治、排除井下事故之時,井口管事率工匠都要拈香膜拜,祈求顏公神靈護佑工程順利。
四川鹽源縣的白鹽井,昔時建有規模宏大的開井娘娘廟,廟中塑一個納西族婦女裝束的開井娘娘,旁邊還塑著一頭牛。當地各族煮鹽販鹽人等都要到此廟拜祀,廟中香火甚旺。開井娘娘又稱開山姥姥、塌耳山夷女。《鹽源縣誌》上說,那裏的鹽井本來在西漢時便已開鑿,經五代到宋代,鹽井久已荒蕪,後來就再沒有人知道鹽井的具體地點了。是一位納西族牧羊女重新發現了鹽泉,清代時人們稱她為“開山姥姥”、“開井娘娘”。傳說她在牧羊時,發現白鹿群在池水邊飲水,她的羊也喜歡飲用池水,她發現池水是鹹的,便告訴眾人,於是人們在此掘井,開始提鹵煎鹽。
渝東城口的明通鹽場,相傳有陳、羅二人捕獵至此,見白斑鳩飛入岩穴,有白水流出,嚐之味鹹,於是開始取鹵煎鹽。陳、羅被作為斑鳩井的井祖,井旁立有二人遺像,由灶戶供奉。
簡州鹽場供奉的井神多達四個,其廟宇亦稱四神廟。清乾隆《簡州誌》卷八“寺觀”載。“四神廟。在石鎮,父老相傳,艾、譚、惠、孟四人始鑿井,有利於民,歿而祀之。”
因人造神,以神治人,是中國行業神崇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曆代鹽業的從業者,設立諸多的鹽業行業神祇,在解釋和說明當地鹽業起源的同時,對行業的組織以神的名義提供了基本原則和一般方法,對從事鹽業的人員以神的名義提出了道德法則和行為規範。歸納起來,設立井鹽業的行業偶像與神祇有如下作用。
提升行業的形象與地位。封建社會習慣將人分為三六九等,每個人都想提高自身的地位。當然,處在最底層的鹽業工人也不例外。雖然他們從事的職業不可能改變他們的身份,但通過他們行業的代言人,即行業神,可提高他們行業的形象和地位,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因此,這些行業偶像與神祇起到了行業形象代言人的作用。如自貢炎帝會的成立就是一個典型。來自江津、南川等地的燒鹽工人,為了聯係互助,便成立了“堆金會”,這時還沒有想到找形象代言人,後來選擇了非常普通的土地菩薩,興起了土地會,然後再改為與自己行業密切相關的火神,辦起了火神會,最後才經鄧秀才指點,認為火神是民間的信奉,應改為炎帝,那才是正宗火神。這樣不僅使官府易於承認,而且抬高了火神會的身價。所以自貢燒鹽工人的幫會,不叫火神會而叫炎帝會;廟宇也不叫火神廟而叫炎帝宮,顯得高人一等。這與編織業選劉備、屠宰業選張飛、剃頭匠選關羽為行業偶像一樣,都是為了提升本行業的形象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