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傳奇的故事1(2 / 3)

獵人隨即鑽進山洞,找了半天,始終不見白鹿。獵人仔細察看山洞,發現並沒有別的出口,他想不明白白鹿怎麼會突然消失。獵人心裏沮喪,隻好帶著獵狗走出山洞打算回家。哪知道,突然“嘩啦”一聲轟響,洞裏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來。獵人正覺口渴,他蹲下身去,雙手捧起泉水喝了一口,發現泉水的味道竟是鹹的。隨後,獵人從河邊砍來一截竹筒,盛滿泉水帶回家,讓鄉親們都來嚐嚐這神奇的鹹泉。回家後,獵人把竹筒剩下的泉水也舍不得倒掉,便立在家門前寬大的青石板上。跟著獵人追趕白鹿的那隻獵狗也覺得好奇,圍著竹筒要喝水。但因泉水已被眾人喝掉一半,獵狗把舌頭伸出老長也沒能喝到。獵狗著急了,圍著竹筒轉圈,不料把竹筒碰倒了,剩餘的泉水全部傾灑在青石板上。過了一天,獵人發現門前的青石板上結起一層白花花亮晶晶的鹽晶。他用手指沾上一點嚐嚐,其鹹味更加醇厚。他把打獵得到的麂子肉沾上鹽晶,烤熟後再吃,味道更是非同一般。獵人於是知道那鹹泉正是人所需要的寶物,便帶領鄉親們,從山上林子裏砍出一條小路,把白鹿消失的山洞找到,用竹筒把泉水背下來,組織當地山民在此用土缶作鍋煮鹽,開發鹽業。從此,人們不織而衣,不耕而食。以後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便人煙雲集,逐漸發展為鹽鎮,到清代鹽業極盛,有鹽灶300餘座,置鍋1000餘口,號稱“萬灶鹽煙”。

開山姥姥。相傳,遙遠的古代,四川鹽源縣一位納西族少女在牧羊的草地上等待著吃草的羊歸來,卻久久不見蹤影。小羊丟了,她焦急地四處尋找,走過一片熟悉的草地,聞著草地的清香,走過涓涓溪流,感受溪水委婉,沿水塘而下,一片水草叢生的水塘邊,水草比別處都更茂盛,丟失的羊兒正在這裏吃得特別歡。這讓牧羊女很詫異。為何羊兒老是喜歡去吃水塘邊的青草?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她撥開一片草,發現下麵有水,低頭輕捧一汪清水,嚐到水竟有鹹味。牧羊女把鹽水裝進隨身的罐子,帶回村莊,於是人們就開始在那裏提鹵煎鹽。清代人們將這位牧羊女叫做“開山姥姥”、“開山娘娘”。

製鹽鼻祖梅澤。梅澤是自貢地區的一位獵人,因他在狩獵中發現幾乎是天天在同一個地點都會打到一隻鹿,這很快就讓梅澤在獵人中變得富足。因為這種情況不合常規,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很快發現每隻鹿在被獵中之前都在舔舐著地麵,於是梅澤也捧起地上的泥土來嚐,這時他發現了重要的東西——鹽。於是,梅澤便在這個地方安家,並打井取鹽水。當時的鹽水還隻是含有較多鹽分的地下水而已,還不是通過打井得到的鹵水。也就是說鹽水的含鹽量遠遠低於鹵水。梅澤把汲取的鹽水熬製成鹽,並把這個信息告訴了人們,教會他們最初的(也是最簡單的)原始煉鹽術。至此,梅澤也完成了從一個普通獵人向製鹽鼻祖的轉變。

在舊時,鹽井開鑿主要依靠經驗,開鑿一口井少則數年,多則十餘年,投資上萬兩白銀(相當於人民幣幾百萬元),換來的可能是連一滴鹵水也不曾看見,隻能落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因此,每一口井的開鑿,都是在驚濤駭浪中前行,會麵臨巨大的風險,經曆數不清的磨難。可以說,每一口井就是一個傳奇,無法一一道來,隻能略舉一二。

典當自己最後剩下的值錢物件,終於開鑿出一口鹽井的故事,在自貢鹽井中屢見不鮮,如“磨子井”、“挖耳井”、“煙杆井”等等,這裏我們來說說“煙杆”井。這口井是十來個股東湊錢辦的,也算是現在流行的集資形式。那時銼井全靠人工,進度慢,耗費銀兩多。這口井銼到兩百丈時,股東們第一次所集資的錢用完了。於是,股東們又邀聚攏來投資,幾個月下來幾次投資直至錢財耗盡那井仍不見銼穿,有的股東已是腰無半文,再也拿不出錢,隻好退出股東,不再參加銼井。當然,如果以後井銼穿了,也是沒有這些退股人的份的。這一次的投資者便由原來的十一個減到了七個股東,退出去四個。井銼到二百八十丈左右,錢又用完了,仍不見井銼穿。這一來,大多數股東歇氣失去了信心,不願意再為這口老不見銼穿的井投資,再者,經過多次投資,他們的錢也用光了。於是,七個股東退出去了六個,隻剩下一個股東了。這剩下的一個股東是背水一戰,硬支撐下去。由於隻剩下他一股,其資金自然顯得力薄,這股東便傾家蕩產,變賣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來維持銼井。最後是搞得身無半文,無法再維持下去了。但他還不死心,見自己的玉石煙杆還能值幾個銀兩,於是就把他手中的這根玉石煙杆賣了,換了些銀子,拿來維持最後一次銼井的費用。俗語說,隻要功夫深鐵棒都會磨成針。當銼到二百八十丈零幾尺時,終於銼穿了,來了氣火,當井銼到二百八十一丈幾尺時,來了水(鹵水)。這個股東為了紀念自己銼井的千辛萬苦,便把這口井取名為“煙杆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