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見北京車展,太多“外圍”內容需要關注(1 / 1)

再見北京車展,太多“外圍”內容需要關注

2014北京車展速度與激情再度來襲

2014年4月29日,伴隨著初夏北京燥熱中漫天飛舞的柳絮,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車展終於落下了帷幕。本次車展無疑將載入史冊,因為從第一天起,它就遠遠超過了車展本身應當承載的內容,回顧本屆車展,除了車型本身,媒體能夠報道的方麵不勝枚舉,成為了一場由“展商、媒體、觀眾、明星”等等各方麵混雜在一起,名副其實的“饕餮盛宴”。

“外圍”內容一:“星星到底來不來?”

曾幾何時,“全球首發”的金字招牌早已不是汽車廠商們車展營銷的最大噱頭,明星,讓車展成為了“粉絲們”的狂歡節。你來,或者不來,都在製造話題,都讓粉絲瘋狂,讓媒體抓狂。

“外圍”內容二:“管理服務有多爛?”

北京車展的配套服務質量在今年依然沒有任何好轉,擁堵的路況、單一的公交線路、混亂的安保、落後的館內服務設施早已為人們詬病已久,甚至在今年還有媒體挖出了E5館的柴油被“油耗子”偷了醜聞。

“外圍”內容三:“豪車一買小半打兒”

本屆車展再一次體現了北京身為帝都的豪邁,天價豪車在北京車展的成交率可能能趕上這些豪車經銷商們一年的銷量了。格尼賽格one定價1億,專供中國市場銷售,限量6台。這樣的天價豪車本應因為自身強大的性能而受到各界的關注,但是對於讀者來說,提起它,能想起的隻有在北京車展上全部售罄。

此外,伴隨本屆車展的還有廣電總局的掃黃令、紀檢委讓廠商不再敢發“車馬費”、以及各大新聞媒體、自媒體隨之而來的各種吐糟……

本次車展早已超越了車輛本身,就連承擔報道工作的媒體本身,也被這場“饕餮盛宴”異化,成為了這場鬧劇的“看戲者”和“劇中人”。如饑似渴的媒體人恨不得車展上多發生點事兒。媒體在這裏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傳播者,還是話題的製造者,可能媒體本身也沒法完全分清。

事實上,北京車展如果想真的做成高大上的國際車展,和法蘭克福等車展媲美,無論從軟件還是硬件,還有許多應該提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