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劉四姐(一)(1 / 2)

在中國戲劇史上,隻有著名的劉三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個被農民公認的“劉三妹”, 即劉三姐的妹.她在一群要好的女知青中,論年齡排行老四,更由於她名字叫劉玉芳,也姓劉。她在民間廣泛搜集山歌,或在舞台上表演,或在勞動中唱給社員聽。在那革命樣板戲聽煩了的年代,山歌唱出了農民的心聲,抒發了他們的情誌,社員都稱她“劉三妹”,意為差點兒就趕上劉三姐。

劉玉芳落戶華鎣山金盆池生產隊。這裏屬於兩山之間的溶蝕平壩,一條小溪從壩中間流過,溪邊楊柳依依。知青屋就建在溪邊,挑水、洗衣都方便。離知青屋一道田坎,就是溶濁小湖金盆池,麵積約3畝大,特點是三麵懸崖峭壁,一麵緩坡,池水墨綠,深不見底。到這種環境優美的地方插隊,劉玉芳覺得很開心。

初下隊時,劉玉芳感覺勞動中有些尷尬,就是男女社員擺龍門陣,總是離不開一個“日”字,男人就地撩起褲子解小便,也不管邊旁有無女人。劉玉芳開初認為他們“下流”,過後一段時間,才覺得他們純樸可愛,那是在進入山歌意境以後。

別人擺“日”的龍門陣,自己總是插不上話,尤其是身邊有男人屙尿的時候,更是害羞得不得了。她提起鋤去挖另一行,不幸的是又遇到男人屙尿。

看來這種陋習是無法改變了。本來,自己的舅舅大學畢業後分到秀山縣委工作,可以去投親靠友,但父親說秀山和湖南搭界,太遠了,按計劃分配去華鎣山吧,那山和北碚相連,回家也方便。

趕集那天,劉玉芳走進供銷社茶館的時候,知青們正在議論農民就地屙尿和關於“日”的龍門陣。她這才知道,如此封建愚昧的陋習,不但金盆池生產隊有,其它大隊也存在。

當劉玉芳談起自己的苦衷時,知姐秦玉瓊安慰道:“我當年下到生產隊的時候,農民比現在還粗俗,有的農民屙尿,眼睛也不安分,還有人不時拿眼睛瞄我,擺的龍門陣,總是離不開一個‘日‘字。不過,你把它當成一種相沿成習的地方風俗,日子久了也就習以為常不足為怪了。”

另一個女知青接話道:“我初到生產隊,不覺得這裏是‘廣闊天地’,好像誤入了亞馬遜原始部落。我們已不能改變現狀,忍耐一下就習慣了,秦姐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男知青則勸女知青們“入鄉隨俗”,但遭到反對。

回到生產隊,劉玉芳大膽向隊長提出“移風易俗”之事。希望隊長在社員大會上作出規定:不準撩起褲子就地屙尿,不準擺關於女人的龍門陣。紅衛兵把四舊都破了,你們這裏難道沒有紅衛兵?

隊長很有些為難:幾千年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怎麼改得了呢?比如說吧,這個屙尿要跑到無人的地方,那個屙尿也要跑到無人的地方,麻煩的是,現在學大寨學不出白米幹飯,學出了羹羹湯湯。清湯吃了自然尿多,如果都要跑開,一上午都有人跑,有的跑了半天不回來,這活路啷個做得走?常言道:“屙尿不看人,看人搞不成。”他要看,還不是埋頭看到自己的東西。我們擺的龍門陣,你們女知青覺得不好聽,以後你聽慣了,還覺得好聽得很。”

地裏——知青屋——上床,反反複複,一天接一天,這日子過得太煩燥,一天說不上幾句話,痛苦的沉默導致她勇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