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怎麼能爽快答應呢?
他精心籌劃,精心運用“光暈效應”,將自己包裝打造成“得之可安天下”,足可媲美薑子牙和張良的“天下奇才”,就是為了這一刻的拒絕!
這並不是諸葛亮一定要故弄玄虛,而是如果不這樣做,即便劉備三顧茅廬,懇請他出山,他也無法建立起足夠的威信,從而也無法成功地實現自己的抱負。
因為諸葛亮的年紀很輕,資曆為零,但是他的目標卻很遠大。隻有讓劉備覺得得到諸葛亮是如此的不容易,才有可能在他人對諸葛亮提出質疑的時候,劉備會固守維護自己當初的立場和判斷。否則,以一個嘴上無毛的年輕小夥子,怎麼來身居高位,調度指揮這一幫如狼似虎,縱橫天下數十年的豪傑之士呢?
諸葛亮一拒絕,劉備可就著急了。實際上,劉備的內心的追求已經不知不覺地起了變化。他一直以來的目的是要輔助漢室,安定天下,而請諸葛亮則是為了又好又快地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延請的過程一再遇上困難,一再遭受挫折,劉備已經將請諸葛亮出山這一手段目的化了,而且,由於“光暈效應”和“投入陷阱”的雙重作用,劉備更是產生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念頭。
當然,手段和目的在某一階段的易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手段可以視為階段性的目的,目的也可以視為階段性的手段。兩者之間存著辯證互動的關係。
就此刻而言,請諸葛亮出山已經成為劉備現階段必須完成的目的了。但可惜“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如果諸葛亮準確地把握住劉備當前唯一的目標就是請自己出山,他隻需同意就可以了,而根本不必對劉備展開長篇大論的戰略遠景規劃。也就是說,諸葛亮說什麼內容根本就不重要,哪怕他並沒有提出什麼有見解的主張,也不會影響劉備請他出山的堅強信念。
但是,就像所有的人一樣,對於自己精心準備的東西,對於自己認為非常獨到的見解,總是想讓公之於眾,來獲得他人的賞識和高度評價的。諸葛亮此前已經為劉備的來訪精心做了準備,他仔細分析了天下大勢,得出了最適合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這個時候,他當然是“不吐不快”的。
諸葛亮於是繼續引劉備上鉤:“既然你想聽聽我的見解,我倒是想先聽聽將軍您的誌向!”
劉備一向韜光養晦,從不肯吐露自己的遠大誌向,但他知道現在必須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了。他一再把諸葛亮視為薑子牙張良之屬,實際這是可以照出劉備內心的一麵鏡子:劉備顯然是想自己成為周文王漢高祖的。但這個想法在當時還是大逆不道的。如果劉備公之於眾,那麼和其他有覬覦之心的人就沒有兩樣了。劉備本來勢力單薄,如果再失去道義上的美譽,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夢想了。但此刻,他擔心自己不對諸葛亮說明自己的誌向足夠遠大,足可以給諸葛亮位極人臣的舞台,那就不能說動諸葛亮了。
所以,劉備屏退左右(注意:是屏退左右),對諸葛亮說:“現在漢室傾頹,天下大亂。我是真想伸張大義於天下啊!可是由於我智術短淺,到今天一無所成。可是我仍然不甘心了。正想請先生指教一二!”
劉備的話還是比較隱晦含蓄,但諸葛亮心領神會,順勢拋出了自己的“三分天下論:
“自從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不響,兵力不多,但曹操最終能夠以弱克強,戰勝袁紹。推究緣由,並非隻有天時,更重要的是他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軍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無人能與其爭鋒。江東的孫權在父兄三代的努力下,占據險要地勢,得到民眾的擁戴和能臣的輔佐。東吳可以視為盟友而不宜當成謀取的目標。荊州北控漢水和沔水,遠至南海的物資都能運來,東麵和吳郡、會稽郡接壤,西邊連通巴、蜀兩郡,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它的主人卻守不住,看來這地方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奪取的意願嗎?益州土地廣闊肥沃,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關塞險要,當年漢高祖就是憑借這個地方成就霸業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麵占據漢中,那裏百姓興旺富裕,但劉璋卻不知道加以存恤。有智謀和有能力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將軍既然是漢室之胄,信義之名著於四海之內,現在正廣招英雄,求賢若渴。如果占據了荊州和益州,憑借兩州地勢,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聯孫權,內修政務。一旦天下發生了變故,就派一上將率領荊州軍隊向宛、洛進軍。您親率益州軍隊出兵秦川。那裏的百姓看到朝思暮想的王師,必定紛紛出迎,盛情接待。如果真的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