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得了諸葛亮,如魚得水。他是個善於營建親密關係的高手,當然把以前用於關張二人身上的這一套“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用在了諸葛亮身上。這一段駐紮新野的時光,是劉備一生中難得的偷閑時光。劉備整天和諸葛亮談論天下大事,情好日密,關張二人看在眼裏,卻很不是滋味。
諸葛亮向來是個穩當的人,雖然眼下太平,但他一點也不著急自己沒有施展的機會。因為他知道,目前的平靜,其實是一種假象,正孕育著激烈的動蕩紛爭。但是,諸葛亮絕對不會想到的是,一向以足智多謀著稱的他出山之後,尚未施設一計,竟然先中了劉備的“計”。
話說劉表與東吳孫權相爭,東吳攻打江夏,守將黃祖全軍覆沒。劉表眼見兩個兒子不爭氣,不足以托付大事,就請劉備前去議事,有意將荊州托付給劉備。諸葛亮在旁一聽,大喜過望,立即頻頻目視劉備,要他立即答應。諸葛亮高興的是,劉表竟然如此識趣,主動將荊州讓出。這樣,就省得自己運籌謀劃了。一旦劉備有了荊州這塊地盤,那麼接下來,聯合孫權,共擊曹操,就水到渠成了。從而,自己在隆中謀劃的三分天下也就唾手可得了。
諸葛亮正高興勝利來得不費吹灰之力,卻沒想到劉備竟然不顧他的暗示,堅辭不受。諸葛亮眼見煮熟的鴨子又飛了,內心十分鬱悶。等劉備告辭了劉表,忍不住問劉備為什麼不接受劉表主動送來的大禮?
劉備說:“劉表在我危難之時收留我,對我有大恩。我還沒有報答他的恩情,怎麼能趁其危急,就奪了他的地盤呢?”
諸葛亮歎了一口氣,說:“真是仁義之主啊?”實際上,這是諸葛亮為維護自己擇主的正確性而找的一個理由。但諸葛亮內心卻開始隱隱覺得劉備所行和當初他在隆中對的時候有些不一樣了。
其實,這件事正暴露了諸葛亮在實際經驗上的匱乏和稚嫩,卻彰顯了劉備的久曆風霜的老練。劉備是有過類似經曆的。當年,陶謙三讓徐州,劉備前兩次都沒敢接受。第三次是陶謙臨終托付,劉備無可推脫,這才勉強接受,但最終也還是沒能保住這塊地盤。劉備知道,地盤不是饅頭,別人一讓就可以接受的。荊州當時的實際權力被蔡氏宗族牢牢掌控,即使劉備接受了劉表的大禮,也還是不能掌控大局。
劉備諸葛亮正在閑談,忽報劉表的長子劉琦來訪。劉琦進來,見了劉備就泣拜說:“父親指日不保,繼母不肯相容,我擔心自己危在旦夕。請叔父可憐我,救救我吧。”
劉備說:“賢侄,這是你的家務事,我也沒辦法啊。要不,你請教請教諸葛先生。”
劉琦向諸葛亮施禮求教。諸葛亮推拖說:“這是家務事,我也難以謀劃啊。”
劉琦無奈,隻好告辭。劉備送出,在劉琦耳旁耳語幾句。劉琦拜謝而去。
劉備回轉,晚間托辭腹痛,讓諸葛亮次日代自己去劉琦處答謝回禮。
劉琦見了諸葛亮,熱情相迎。茶罷,劉琦舊話重提,說:“繼母不容,請先生教我避禍之策。”
諸葛亮說:“我也不過是客居此地,實在是不能說啊。萬一泄漏了,就沒有容身之地了。”
劉琦不再強逼。諸葛亮坐了一會,就要告辭。劉琦卻說:“先生既然來了,就不要急著回去。請到密室共飲數杯。”
飲酒之後,劉琦再次開言:“繼母不容,請先生教我避禍之策。”
諸葛亮毫不為動,說:“這不是我所敢謀劃的。公子你就不要強逼我了。”當即就要告辭。劉琦連忙說:“先生不說就算了,又何必急著告辭呢?還是再喝幾杯吧。”
劉琦的這一招是標準的“閉門羹”技巧。事實上,諸葛亮拒絕時的堅定神態早已讓劉琦知道他絕對是不肯賜教的。那為什麼他還要一次一次,先茶後酒,苦苦求教呢?
很簡單,劉琦就是要讓諸葛亮的多次拒絕積累起其內心足夠的愧疚感,以便為施行下一步的粗略做好鋪墊。要知道,諸葛亮是多麼精明強幹的一個人,從來都是他設好圈套讓別人鑽的,如果事先不做足了鋪墊,諸葛亮怎麼可能誤中別人的圈套呢?
果然,諸葛亮連續三次的拒絕給劉琦出謀劃策,讓他不好意思再拒絕劉琦的挽留了。兩人又喝了幾杯酒。劉琦突然說:“我收藏了一本古書,怎麼也看不懂。先生能不能指點一二啊。”
諸葛亮心想:“這倒是無妨的。前麵已經多次拒絕他了。再不答應,就顯得我這個人太不近情理了。”當即就說:“你把書拿出來,我來看看。”
劉琦說:“這本書非常珍貴。我把它保存在閣樓上了。煩請先生移步,一起到閣樓上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