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原本計劃先謀取荊州,再以此為資本與東吳聯合。但現在荊州已經為曹操攻占,再要和東吳談聯合已經是鏡花水月了。形勢的惡化發展,已經遠遠超出諸葛亮的能力範圍了。這個時候,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幾乎是束手無策了。
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當劉備諸葛亮窮途末路之際,陰霾的天空中突然露出了一絲亮色。東吳孫權主動派來魯肅借吊唁劉表之名來探聽消息。
諸葛亮正如落水之人,緊緊抓住了魯肅這根稻草。
那麼,魯肅為什麼會主動送上門呢?
很多人以為魯肅老實有餘,能力不足。但其實魯肅是三國謀士中最具雄心的一個。像諸葛亮周瑜之輩,一直是以“興複漢室”為抱負的。但魯肅卻一直鼓勵孫權代漢而立,自稱帝王的。
魯肅認為,荊襄九州與東吳臨近,地勢險要,沃野千裏,士民殷富,如果能夠占據荊州,是最好的帝王之資。
曹操席卷荊襄後,魯肅認為必須盡快和劉備聯係,合力擊退曹操。這樣,既可以避免曹操覬覦江東,又可趁勢取而代之,坐擁荊州。事成後,劉備兵微將寡,是無法和東吳匹敵的。
魯肅的算盤打得挺好。他到江夏來見劉備,哪裏是要給諸葛亮機會,而是想借力劉備,實現東吳稱帝的藍圖。所以說,諸葛亮在打孫權的主意,而魯肅卻在打劉備的主意。
但不幸的是,魯肅遇到的是諸葛亮。諸葛亮聽說魯肅來訪,不禁大喜。他立即打好了算盤,要要說服魯肅,帶上自己去江東,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曹操孫權兩虎相鬥。孫權勝,則可將曹操驅回北方,自己則坐擁荊州。曹操勝,則借機取江南之地。
諸葛一生唯謹慎,但這一次卻要孤身一人,冒險前往東吳。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這是他出山以來遭遇的最險惡局麵,非冒險不足以力挽危局,非冒險不足以保全名聲。這也是人在危急關頭本能的應激反應。一旦危急局麵過去,諸葛亮自然就會恢複他謹慎保守的本性。
早已說過,諸葛亮最善於利用第三方力量來推崇、包裝自己。這次魯肅來訪,也不例外。
諸葛亮對劉備說:“等魯肅來了,如果探聽曹操虛實,主公隻推不知。等他再三問時,就將一切推在我身上。”
諸葛亮這麼做,絕非故弄玄虛!其目的有二:
第一,抬高自己的地位,讓自己成為天下唯一的“治曹專家”!(權威的樹立)
第二,讓魯肅覺得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極為尊崇。
隻有做到了這兩點,魯肅才可能對諸葛亮肅然起敬,諸葛亮到東吳的人身安全才有保障,說服孫權聯手抗曹才有保障。後來正是魯肅出力,多次保得了諸葛亮的平安。諸葛亮即便是在冒險之中,也是盡可能對每一個細節審慎對待,未雨綢繆。這正是諸葛亮的偉大和精明之處。
魯肅來到,與劉備賓主相見。諸葛亮則避而不見(這也是他的自我包裝計劃中的一環)。
魯肅說:“我聽說皇叔與曹操會戰數次,我想了解一下曹操兵馬約有多少?猛將有誰?是否有意吞並天下?”
劉備早得諸葛亮提醒,隻是一問三不知。
魯肅說:“皇叔在新野,剛剛和曹操交過鋒,怎麼會不知道呢?”
劉備說:“我兵微將寡,一聽說曹操來了,立即逃到夏口。哪裏知道曹操的情況啊?”
魯肅見劉備秘而不宣,更是好奇,急道:“我經常聽渡江到東吳的人說,皇叔在新野兩把火,燒得曹操魂飛魄散。這恐怕是曹操新近最大的失敗了。皇叔,您就被謙虛了,趕快把詳情說一說吧!”
劉備見推搪不過,隻好說:“你要真想知道詳情,隻有問我的軍師諸葛亮了。這一切都是他謀劃安排的!”
魯肅急急求見諸葛亮。劉備吊足了魯肅胃口,這才吩咐請諸葛亮出來相見。
魯肅一見諸葛亮,劈頭就是一句:“我是諸葛子瑜的老朋友。早就聽說先生您的才德,無緣相見,今日有幸相會,希望能夠聽先生講講當下的安危形勢啊!”
誰要是再說魯肅是個老實疙瘩,那可真是走眼了。魯肅的這句話,絲絲入扣,包含了三層意思,可謂是教科書式的開場白。
魯肅和諸葛亮素不相識,但卻有求於他。一般情況下,這種破局是有難度的,不可能輕鬆快速地達成。但魯肅的使命很急,容不得他舒緩以圖。所以,他開門見山就說“我是你哥哥的好朋友”,通過一個雙方都熟悉、關係親密的第三方中間人來作為中介,立即就拉近了自己和諸葛亮的距離。緊接著,就給諸葛亮戴了一頂大高帽。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也是有心理學依據的。當你被別人公開定義為一個能力超強的高人,你出於“一致性”的內在要求,就想努力保持這種外在形象,從而通過宣示某些東西來證明自己確實是高人。最後,魯肅直截了當地提出了自己的直接目的,絲毫不給諸葛亮一個拒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