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瓶上好的鈣片(1 / 2)

魯肅和諸葛亮一起動身,乘舟前往東吳。

路上,魯肅猛然警醒,心想:“諸葛亮是個能言善辯之士,這次我帶他去江東,要是惹出什麼是非來,豈不是要歸罪於我?”魯肅頗有些後悔自己帶著諸葛亮回江東了。

這也從反麵說明了諸葛亮要劉備故弄玄虛、抬高自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魯肅剛一上路就開始後悔,若非前番的“不情願賣家”策略的充分鋪墊,說不定魯肅根本就不會提出要請諸葛亮同去江東。

魯肅尋思半響,終於鼓起勇氣,對諸葛亮說:“先生這次去見吳侯,一定不要講曹操兵多將廣。如果吳侯問你曹操是否要下江南,你隻推說不知。”

諸葛亮微微一笑,魯肅的小算盤他看得一清二楚,心想:“請神容易送神難。你既已決定請我去江東,那要我回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我的目的不達到,是決不會回來的。”口中卻含糊說道:“子敬無須叮嚀,我心裏有數,到時自有應答之語。”

魯肅放心不下,叮囑再三。諸葛亮隻是含笑,不置可否。魯肅此時已經起意,不讓諸葛亮去見孫權了。

到了江東,魯肅將諸葛亮安置在驛館中,自己則整束衣冠,來見孫權。

孫權正聚集文武,在大廳上議事,聽說魯肅趕回,立即將他召入。

原來,曹操的檄文已於昨日送到。孫權將檄文給魯肅細觀,隻見上麵寫著:

“操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相見再期,宜早回報。”

曹操的檄文,透露出來濃重的威脅恐嚇之意,讓孫權及所有江東之人內心波瀾激蕩。

魯肅急問孫權意下如何?孫權遲疑道:“未有定論。”

魯肅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但張昭卻站出來說:“曹操乃虎豹之人。現有率百萬大軍,打著天子的旗號,所向披靡。現在我們所能借力的隻有長江天險。而曹操攻克荊州後,荊州水軍的精銳已經全部落入他的手中。這樣,長江之天險他也能夠利用,我們哪裏還有什麼優勢呢?以我愚見,不如向他投降吧。”

張昭倒也不是毫無骨氣的投降派,他的分析也是從雙方實力對比的客觀實際出發的,其出發點也是為了在這種情勢下,最大可能地維護東吳和孫權的利益。張昭是謀士之首領,他這樣一說,其他謀士紛紛附和讚同。

孫權當然知道張昭說的是實情,但卻還是沉吟不下。為什麼當組織內部已經出現壓倒性的傾向意見,孫權卻沒有表示讚同呢?

孫權內心深處是想冒一冒險的。他的心情和此前諸葛亮的心理頗為相似。

特維爾斯基和卡尼曼在1981年的時候曾經做了一個實驗。

在這個實驗的第一部分,被試要從選項A和B中選出一個:

A:肯定會獲得240美元。

B:25%的概率獲得1000美元,75%的概率什麼也得不到。

同樣,在實驗的第二個部分,被試也要從選項C和D中選出一個:

C:肯定會輸掉750美元。

D:75%的概率輸掉1000美元,25%的概率什麼也不會輸掉。

特維爾斯基和卡尼曼發現,在第一部分中,人們更喜歡選擇A,有84%的被試選擇了這一個項。在第二部分,人們則更喜歡選擇D,有73%的被試選擇了這一項。

也就是說,當人們麵臨獲利時,往往喜歡規避風險,傾向於得到比較固定的收益。而當人們麵臨損失時,人們則更喜歡冒冒風險,賭一把運氣。

諸葛亮和孫權實際上都是麵臨著損失。諸葛亮的損失將會是他一貫精心營造的“光暈效應”。如果他不能想出辦法,幫助劉備抵禦住曹操,那麼他就會聲名掃地。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冒險,單身來到東吳,希望說動孫權出兵,自己好從中漁利。而孫權的損失將是他父兄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如果直接向投降,那麼就損失了全部家當。反之,如果冒險抵抗,說不定還有保全的可能性。

所以,孫權內心是傾向於賭一把,向曹操開戰的。但是,曹操畢竟是太強大了。而更重要的是,孫權自接掌政權以來,幾乎沒有經曆過大的戰爭,毫無指揮重大戰役的經驗。這也讓他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賭博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