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危險的捧殺(1 / 2)

魯肅見了諸葛亮,千叮萬囑說:“先生明日去見吳候,絕對不要說曹操兵多將廣啊!”諸葛亮心想:“我要是把曹操說成不堪一擊,確實能鼓起孫權的勇氣。但是,我到東吳來不就成了為你做嫁衣裳了嗎?我主公劉備就得不著好處了。”諸葛亮就此打定主意,見了孫權,不但不說曹操兵少,反而要添油加醋說曹操厲害。隻有這樣,他自己和劉備才能顯得有價值,孫權也才會聯合己方共同抗曹。

當然,這一層意思,諸葛亮是不會和魯肅說明的。所以,諸葛亮對魯肅說:“我自會見機行事,絕不會誤了你的事。”

諸葛亮又打聽了一下東吳文武的表現。魯肅說起以張昭為首的謀士集團意見高度一致,都是“投降派”。諸葛亮心裏一沉,知道自己的說服難度不知道又增加了多少倍。要說服一個孫權是容易的,但江東謀士中頗多智謀善變之士,要說服他們可著實不容易。

諸葛亮向來是個謹慎細致的人,從來不做無準備之事,這一夜,他在心裏反複揣摩,該如何說服東吳的眾謀士。

再說張昭等人探知魯肅請了諸葛亮前來,頓時明白魯肅是要借助第三方權威人物的力量來幫助他自己說服孫權。在他們看來,東吳內部的事情就不該由外人來插手。張昭等人也不是善茬,聚在一起,連夜商議如何煞煞諸葛亮的威風,讓他在見到孫權之前就灰溜溜地滾回夏口去。

組織中的衝突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C型衝突(Cognitive Type Conflict),指對於實質性問題的認知不同。另一類是A型衝突(Affective Type Conflict),指針對個人的意見不同。C型的衝突往往是建設性的,理性的,而A型衝突則往往是牽扯到很多感情因素,理性的成分很少。

拿東吳目前的情勢來說事,魯肅和張昭一夥人之間的衝突就是C型衝突。他們是同一組織裏的人,相互間對各自的品行性格並無反感之處,隻是在對如何應對曹操的問題上的認知不同。而諸葛亮和張昭等人之間的衝突則是A型衝突。不論諸葛亮會提供什麼樣的意見,張昭等人都會先驗地否定諸葛亮。

總之,不管諸葛亮說什麼,張昭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打擊他,否定他,直到將他趕出東吳。由此亦可見,諸葛亮的這一次冒險實在是並不容易。

張昭等人議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到議事廳裏堵住諸葛亮,用言辭將他“噴”一個灰頭土臉,讓他無顏去見孫權,隻能狼狽不堪地逃回劉備身邊。

而魯肅也擔心張昭一夥人會滋事,也就早早地來叫諸葛亮去等候孫權,以避張昭等人的鋒芒。

無巧不成書。兩夥起早的人就在議事廳裏遇到了,就在孫權還在呼呼大睡的當兒,諸葛亮開始了他“舌戰群儒”的精彩表演。

張昭是東吳謀士陣營的頭牌人物,經過一夜商議,自覺有了必勝的手段,就不再矜持,率先發起了進攻。

張昭說:“我張昭不過是江東微不足道的人物。我早就聽說先生在隆中隱居,好為梁父吟,經常自比管仲、樂毅。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啊?”

張昭不愧是謀士之首,這兩句話極見功力。他明明是江東數一數二的人物,卻偏偏自低身價,把自己定位在“微末之士”,這樣就進可攻,退可守。辯論勝了,自是可喜;就算輸了,也有退路,不會丟盡顏麵。而他詢問諸葛亮經常以管樂自比的真實性,就是對諸葛亮的試探性進攻。

一般來說,諸葛亮隻能有兩種回答。否認或承認。如果諸葛亮否認,就在氣勢上輸了先手。如果諸葛亮承認,張昭則早已準備好了及其厲害的殺招在等著諸葛亮。

諸葛亮一聽,來者不善,心裏立刻警覺起來。他出牌向來是不按常理的。常規的回答隻有兩種,諸葛亮卻給出了第三種解決方案。

諸葛亮哈哈一笑,說:“這不過是我的小可之比罷了。”我承認我經常說這樣的話,但這卻不過是我的謙虛的說法。我的能力比管樂還要大得多呢!

反擊!氣勢極大!

張昭也感覺到了,但諸葛亮這樣的回答,雖然出乎他的意料,但仍然逃不過他伏下的殺招。於是張昭繼續發問鋪墊:“最近我聽說劉豫州三顧茅廬,請先生出山。劉豫州頓有‘如魚得水’之感,每每想奪取荊襄九州。可沒想到,現在荊襄卻全部被曹操占據了。請問,這是為什麼啊?”

張昭的用意至此已經露出端倪。他的殺招就是“捧殺”!他首先讓諸葛亮承認確實說過自我溢美之詞,然後再用無情的反向的客觀事實來攻擊諸葛亮,讓諸葛亮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地!

事情正在向張昭預料中的方向發展。諸葛亮不但痛快地承認常常自比管樂,而且當著大家們將“牛皮”吹上更高一層樓——這不過是我平生的小可之比。那麼好,既然你如此如此之牛,你的光輝業績又體現在哪裏?

張昭的發難,也是對“說服的中心途徑”的運用。諸葛亮要解答他的疑惑,就必須拿出過硬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