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道德是一顆原子彈(1 / 2)

張昭是東吳謀士之首,他的一番言論定下了基本論調。那就是抬高曹操以貶低諸葛亮,讓諸葛亮灰頭土臉,斯文掃地。當然,東吳謀士的本意倒不是為了抬高曹操。他們抬高曹操,隻是貶低諸葛亮的一種手段而已。

但這種手段的殺傷力也是非同小可,尤其是當東吳這方人多勢眾,而諸葛亮隻有孤身一人的時候,威力就更加強大。因為東吳方隻需稍加改變言辭,就可以另換一人用同樣的方式發起新一輪的攻擊,而諸葛亮顯然不能一遍一遍重複使用剛才對張昭的辯詞。

果然,當諸葛亮用“說服的中心途徑”擊退了張昭的首輪進攻後,坐間又一人高聲發言說:“現在曹公屯兵百萬,猛將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

諸葛亮一看,這個人是餘姚人虞翻虞仲翔。諸葛亮從未到過江東,為什麼一眼就能認出虞翻呢?

這就是他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得好的緣故了。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諸葛亮早就判定,自己到東吳,不可避免地要和東吳的精英群體打交道。如果事先不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就很難打開局麵。所以,他從和魯肅渡江開始,就有意卻不著痕跡地探聽東吳主要的文臣武將的姓名、長相、籍貫、喜好及主要經曆等。

魯肅哪裏知道諸葛亮的用意,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己方的老底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自然是熟記在心。所以,他一看說話人的容貌神態,就知道是誰了。

虞翻的做法和張昭並無二致,他還是通過美化曹操來設定語言圈套。諸葛亮心知肚明,但也隻能反駁,而不能苟同:“曹操收攏了袁紹的殘兵敗將和劉表的烏合之眾,軍無紀律,將無謀略,即使有數百萬,也不足為懼!”

虞翻哈哈大笑:“軍敗於當陽,計窮於江夏,動輒求救於人,還敢說不足為懼。真是‘掩耳盜鈴’啊!”

諸葛亮知道對方車輪大戰的目的了。對方人多勢眾,如果自己每次都是用中心途徑來應對,就算是說得口幹舌燥,也難以抵擋。諸葛亮決定改弦易轍,換一種方式反擊。

東吳方一再抬高曹操,已經將曹操“打造”成一件分量極重的說服武器了。但凡事有利必有弊,這件武器不但能傷了諸葛亮,也留下了一個重大的漏洞。隻要諸葛亮發現了這個漏洞,就能反過來用“曹操”來打擊東吳群英。

諸葛亮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漏洞!既然曹操如此厲害,盡管劉備如此不堪,但劉備還是鼓起勇氣,奮然與曹操抗爭!這是何等的勇氣和氣概!反觀江東,兵精糧足,又有長江之險,卻猶然想要向曹操屈膝投降!這是何等的無能和懦弱!

這等於是用東吳群英打造出來的強力說服武器來對付他們自己了。當然,實際上,諸葛亮是偷換了辯論的概念!

諸葛亮說:“我家主公劉備隻有數千仁義之師,怎麼能抵擋百萬殘暴之眾呢?退守夏口,隻是靜待時機罷了。有什麼可以恥笑的?現在你們江東兵強馬壯,人才輩出,還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可你們為什麼還要勸你們的主公屈膝向曹操投降。這也太可笑了。這樣看來,還是劉豫州能算得上不懼怕曹操了。”

諸葛亮這番話也有捧殺的妙處。他先是抬高了江東的實力,然後反戈一擊,譏笑江東群儒坐擁如此實力,猶不敢奮然迎戰。強烈的反差帶來了強烈的羞恥感。素以能言善辯著稱的虞翻無言可對。

盡管如此,諸葛亮要想就此過關,也還是不可能。坐上有的是不服氣的人。果然又有人應聲而出,說:“孔明你是仿效蘇秦、張儀之輩,想用三寸不爛之舌來遊說江東嗎?”

諸葛亮一看,認出是淮陰人步騭步子山。

步騭一看苗頭不對,抬起曹操這塊石頭會砸了自己的腳,就棄“曹操”不用,轉而搬出“蘇秦”、“張儀”,將諸葛亮比擬成舌辨之士來貶低諸葛亮了。

步騭的方法是對頭的,但顯然選錯了“工具”。他實在不應該選擇蘇秦,張儀這兩個人。這兩人在戰國時期均建立了不俗業績。用這兩個人來比擬諸葛亮,不但貶低不了諸葛亮,反而是讚美了諸葛亮。

諸葛亮立即抓住了這一點,反唇一擊:“你雖然知道蘇秦張儀是舌辨之士,卻不知道他們是豪傑之輩。蘇秦曾經擔任六國丞相,張儀也兩次擔任秦國丞相。這兩個人都有匡扶社稷之能,哪裏是那些守株待兔,畏刃懼劍之徒所能比的。你們剛剛聽到了曹操的誇大偽詐之詞,就嚇得猶豫不決,哪裏能和蘇秦張儀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