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給脆弱的神經加加壓(1 / 2)

諸葛亮道:“曹操本來就有青州軍四五十萬;平了袁紹,又得兵四五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何止二三十萬;今得荊州之兵,又是二三十萬。這樣算來,連一百五十萬都不止呢。”

孫權將信將疑,又再問道:“那麼,曹操手下戰將謀士有多少呢?”

諸葛亮說:“何止一兩千人!”

孫權想想自己這邊拿得出手也就幾十人,不由默然。但孫權還是有點不甘心。作為獨霸一方的諸侯,孫權心裏當然是傾向於獨立自主的。所以,盡管眾謀士眾口一詞勸他投降,他也一直不表態,就是在內心還存有一定的幻想。所以,孫權繼續發問,以期從諸葛亮那裏撈到一棵救命的稻草。哪裏料到諸葛亮就是要讓你走投無路,再指點你一條生路。

孫權說:“現在曹操平了荊楚,還有什麼打算嗎?”

諸葛亮說:“當然是要一鼓作氣,攻取江東了!”

孫權歎了口氣,說:“既然如此,戰與不戰,請先生為我決斷吧!”這句話說明孫權此刻尚還幼嫩,還承擔不起一方之主的重責,關鍵時刻還是想把決策寄托在別人身上,以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諸葛亮用來說服孫權的辦法和江東群儒如出一轍,都是抬高曹操,把曹操當工具。但同樣是抬高曹操,諸葛亮的目的卻不是為了貶低孫權,而是為了抬高劉備和自己,讓孫權覺得抗曹少了劉備是絕對不行的。

從孫權的話頭來看,諸葛亮覺得火候還沒到,還不能吐露自己的真實意圖,還需要再次給孫權脆弱的神經加加壓。

諸葛亮說:“現在曹操已經快要平定天下了,劉豫州也不是他的對手,將軍你繼承了父兄的基業,你還是自己量力而為吧。如果能夠與曹操抗衡,那麼就早點和他決裂。如果不能夠與他抗衡,我倒是有一個辦法可以保全。”

諸葛亮設好了一個語言陷阱,孫權果然一頭紮了進來,說:“請問先生有何辦法?”

諸葛亮微微一笑,說:“何不聽從眾謀士的話,投降曹操呢?”

孫權垂頭不語,心裏暗生悶氣:“就這個計策,還用你大老遠跑過來告訴我啊?我要是想投降,何必向你請教呢?”

沉默是金,也是對付伶牙俐齒的最佳武器。如果就此冷場,諸葛亮的目的就要泡湯了。所以,諸葛亮趕緊火上澆油:“將軍你如果不早做決斷,就來不及了。”

孫權還是沉默不語。諸葛亮隻能繼續“挑逗”:“古語有雲,寡不敵眾,弱難勝強。將軍如果不早日投降曹操,那麼江東士民勢必生靈塗炭了!”

孫權終於哼了一聲,說:“既然曹操如此強大,那為什麼劉豫州不投降呢?”

諸葛亮臉色一端,一本正經地說:“劉豫州怎麼能夠向曹操投降呢?田橫是齊國的壯士,尚且守義不降。何況劉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如水歸海。目下雖然事業未成,但怎麼能屈膝事人呢?”

諸葛亮抬高曹操,是為了抬高劉備。而他抬高劉備,則是用貶低孫權來激怒他!

孫權本就血氣方剛,諸葛亮的這番話,讓他覺得自己給劉備提鞋子都不夠格,他的自尊心怎麼能夠受得了?!但孫權還算是控製力強的,沒有當場發火,隻是一揮袍袖,一語不發,走入後堂去了。

魯肅見狀,十分生氣,過來責備諸葛亮:“諸葛先生,你是怎麼說話的?要不是我們吳侯寬宏大量,你今天麻煩大了!”

但魯肅生氣,沒想到諸葛亮比他還生氣。諸葛亮說:“哼,堂堂吳侯,怎麼如此不能容人?我明明有破曹良策,卻不來問我。那還要我來幹什麼?”

諸葛亮的意思是,孫權根本不應該問“是戰是降”,而是應該問“如何破曹”!孫權問錯了問題,諸葛亮當然不待見了。這就是名士之風!

以氣製氣,勝過千言萬語的辯護解釋。其實,事情都是諸葛亮一手挑起來的,但諸葛亮盛“氣”淩人,反而讓魯肅覺得孫權虧待他了。魯肅立馬就蔫了,連忙說:“先生果然有破曹良策,我馬上去見主公,讓他來向您好好請教!”

諸葛亮鼻子裏哼了一聲,說:“曹操的百萬兵馬,在我看來,不過是一群螞蟻罷了。隻要我舉舉手,一切化為齏粉!”這句話聲音不大,卻極為自信,魯肅魯子敬一聽,正所謂是“肅”然起“敬”,立馬跑到後麵向孫權彙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