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說完大話就得幹大事(1 / 2)

魏文帝曹丕在位隻有短短短的八年。他將帝位傳給了兒子曹睿,以曹真、陳群和司馬懿為托孤大臣。曹睿即位後,司馬懿一片忠心,發現雍州、涼州無人把守,立即請命去鎮守西涼。司馬懿絕不會想到,這個赤誠之舉,竟然差一點給自己以及整個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諸葛亮平蠻剛回,得知這個消息後,不顧兵馬勞頓,當即決定北伐。

諸葛亮為什麼會如此急於北伐嗎?難道真的僅僅是為了完成先帝重托嗎?劉備臨死之際確實說過自己“本想和大家一起同滅曹賊,共扶漢室”,現在隻有請諸葛亮好好輔佐劉禪了。這當然是諸葛亮要興兵的一個原因。但絕不是全部。

驅動諸葛亮做出這個決定的還有其他兩個因素:承諾壓力和中年危機。

諸葛亮出山前自比管樂,此後又屢屢放言“管樂不過是亮小可之比也”。而名士司馬徽等也十分推崇他,說什麼“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還說什麼隻有薑子牙張良才可以比得上他。凡此種種,等於構成了一個公開的承諾。而諸葛亮的這個承諾的廣為人知程度絲毫不低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的那個承諾。但顯然,以諸葛亮目前的成就,與先前的承諾還相距甚遠。這個差距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逼得諸葛亮必須盡快證明自己,用實際業績來滿足天下人的期望。

而諸葛亮此時已經四十多歲,中年危機也不可避免地在他心中滋長。人生古來七十稀,在當時的戰亂年代,人的平均壽命並不太長。四十多歲的人,如果再不抓緊時間建功立業,恐怕就去日無多了。時光的飛速流逝也逼得諸葛亮要及早行動。

而劉備已經死去,這更成了諸葛亮的沉重負擔。事實上,就算他事後完成了共扶漢室的重大目標,他也不算是足額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但如果再不抓緊,恐怕在劉禪手上也完成不了這個目標了。

上述種種因素的綜合,才是諸葛亮急於興師北伐的動因。

馬謖得知諸葛亮的想法後,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又為馬謖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形象增加了一道光環。

從司馬懿此前為數不多的表現中,諸葛亮敏銳地判斷出這個人將會是自己的勁敵。如果等到他在雍涼二州勢力已成,就很難找到突破口了。馬謖的主意就是先用離間計要了司馬懿的命,然後在出兵。

諸葛亮非常高興地采納了馬謖的建議。很快,洛陽、鄴郡等處流言四起,說司馬懿要謀反。

曹睿大驚,立即召集群臣商議。任何一個人,不可能隻有朋友,沒有敵人的。這個時候,司馬懿的敵人們正好抓住了這個機會。太尉華歆啟奏說:“不久前司馬徽上表要去鎮守西涼,正是要擁兵自立啊。當初太祖武皇帝(曹操)就曾經和我說過:司馬懿視狼顧,決不能交給他兵權,否則必為國家大禍。今天他謀反的跡象已經暴露,請皇上趕快誅殺他。”王郎也湊上來說:“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誌;若不早除,必成王莽之禍。”

曹睿聽了,當即要禦駕親征。

人們往往偏好於發現事物之間的聯係,從而形成了一種“錯覺相關”,即在本來沒有來聯係的兩件事情之間發現聯係,甚至推導出因果關係。華歆的看法正是如此。司馬懿主動要去鎮守西涼,本是出於對國家負責的忠心之舉。而司馬懿要造反也不過是諸葛亮命人散布的謠言而已。但華歆卻“敏銳”地在這兩件毫無關聯的事情中發現了因果關係。而且,他還用曹操當年的話語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曹操對曹睿的影響力顯然是相當巨大的。所以,華歆的意見就被曹睿接受。

如果沒有曹真,華歆就給諸葛亮幫上大忙了。曹真指出,這很可能是離間之計,如果我們立即進攻司馬懿,恐怕正好逼反了他。陛下不如以出巡的名義去西涼探聽虛實,再隨機而定。

曹睿覺得曹真的方法更具靈活性,就按照他的做法,出巡西涼。

再說司馬懿,聽說皇帝要來,急著表現一下自己練兵的成果,吩咐十萬士卒,帶甲而立,擺出威武姿態,等待皇帝檢閱。沒想到曹睿的先行近臣發現後,立即向曹睿彙報說:“司馬懿果然要造反了。他已經帶著十萬甲士,迎麵撲來!”

要說司馬懿有多冤,就有多冤。這其實先入為主的首因效應在作怪。人人都抱了司馬懿謀反的念頭,司馬懿的一舉一動看上去都像是在驗證他的謀反之舉。

曹睿慌了手腳。還是曹休鎮定一些,帶著精兵上前。司馬懿以為皇帝到了,伏地而迎。曹真吩咐軍士四周圍住,然後斥問道:“仲達,你是先帝托孤重臣,為什麼要謀反呢?”

司馬懿嚇得汗流全身,急忙分辨。但首因效應是很頑固的,很難輕易改變。曹睿將信將疑,華歆一錘定音,說:“決不能再給他兵權了。把他罷黜回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