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存在不就是合理(1 / 2)

劉禪是不敢反對諸葛亮北伐的。反對諸葛亮的是太史譙周。

還記得這個人嗎?當初冒天下之大不韙勸劉璋向劉備投降的人就是他。這次在諸葛亮掌控一切,足可為所欲為時加以阻攔的人也是他。

他的理由和上次一樣:天象。

譙周說:“臣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圖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強為?”

諸葛亮在觀測天象上的水平可以說是天下無雙的。當初龐統隨劉備入川之際,他就看出了太白星耀的凶相,提醒龐統注意,而龐統不聽,終遭厄運。譙周能看出的天象,他當然也能夠看出來。

但他對譙周反擊道:“天道變易不常,豈可拘執?”

眼前的這個諸葛亮,和不久前平複蠻夷時的諸葛亮已經大為不同。還記得他在馬援神廟前為了解惡泉之毒的祭拜嗎?還記得他因挖泉不得而向上天禱告嗎?同一個老天,在不同時刻的諸葛亮看來,其地位和影響竟然截然不同!

這是為什麼呢?

收服孟獲,在很大程度上有幸運的成分。這本是一個百轉千折的過程,諸葛亮也首次經曆了極端無助的心路曆程。但人們總是善於記住結果,而樂於遺忘過程的。最後的大好結局讓諸葛亮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無助,反而對自己能夠操控命運這一點更為自信了。既然收服孟獲如此之難,我都能得天之助而告成功,那麼,滅魏吞吳怎麼就會做不到呢?

諸葛亮再一次選擇了相信“人定勝天”。

諸葛亮不顧譙周的勸阻,令趙雲為先鋒,揮師北伐。

曹睿聞報,慌問群臣,誰可抵敵?夏侯淵之子夏侯楙為報複仇,主動請纓出戰。

魏延向諸葛亮獻策,說:“夏侯楙不過是個紈絝子弟,懦弱無能。丞相請分撥我精兵五千。我從子午穀而行,隻需十天,就可攻至長安。夏侯楙聽說我兵已到,必然懼而棄城。然後丞相帶領大軍,從斜穀而出。如此兩路夾擊,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得。”

諸葛亮一看是魏延,心中就有幾分不悅。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由來已久,怎麼可能會采納他的建議?如果是馬謖提出來這個計策,諸葛亮必然會慎重考慮一下。所以,諸葛亮說:“這哪裏是好計策?你以為魏國沒有人物啊?如果他們在子午穀設伏,你的人馬不就全軍覆沒了嗎?這條計策絕對不能用,你再也不要提起。”

魏延強辯幾句,諸葛亮更為不悅。

憑心而論,魏延的這條計策是行險之策。但是,是否冒險或冒險能否成功則要視對象而定。如果對手是司馬懿,那麼這個險不冒也罷。而如果對手是夏侯楙這樣的無能之輩,為什麼不冒險一試呢?後來重新得到重用的司馬懿也談到過這個問題。他的看法如魏延如出一轍,他說:“如果是我用兵,早就走子午穀直取長安了。但是諸葛亮過於謹慎,決不肯行險,所以隻會從斜穀出兵。”

諸葛亮指揮大軍,從斜穀一路向前。先鋒大將趙雲雖已年高,但依然勇不可擋,一路過關斬將。夏侯楙敗逃入南安郡。此郡西連天水郡,北連安定郡。

諸葛亮圍住南岸,偽作要“燒城”,卻派人假扮南岸郡求救之人,去詐取天水、安定。

安定郡太守崔諒中計,帶了大隊人馬去救援南安郡,卻被魏延襲取了安定郡。崔諒急往天水郡而逃,卻被一彪人馬擋住去路。當先一人,羽扇綸巾、道袍鶴氅,端坐於四輪車上,正是諸葛亮!

崔諒不得已投降。諸葛亮要他去勸降南岸太守楊陵。崔諒入城,楊陵卻說不忍背負大魏深恩,反過來說動崔諒將計就計,引諸葛亮入城而擒之。

崔涼回來見諸葛亮。諸葛亮要他帶著關興張苞等大將一並入城,裏應外合。崔諒唯恐諸葛亮生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殊不知諸葛亮是察言辨色的大行家。崔諒答應得如此爽快,顯然與常態不符。關興張苞二人體貌特征非常明顯(請參照關羽張飛二人之相貌),崔諒將這兩人帶在身邊,很容易引起他人懷疑。而崔諒竟然毫無遲疑,顯然是內心有詐。

諸葛亮據此識破了崔諒的詐降。關興張苞二人早有防備,將楊陵、崔諒殺了,攻占了南安郡,並生擒了主將夏侯楙。

諸葛亮善於使詐,也善於辯詐,但他派往天水郡詐稱求救之人卻被薑維(字伯約)識破。趙雲也因此未能襲城得手。

薑維辨別謊言的方法與諸葛亮如出一轍。首先,南安郡被圍得水泄不通,很難有人逃出求救。而諸葛亮所派之人,自稱裴緒,是無名之將(三郡間有名者應該相互熟悉,無法假扮),不見得有這般好武藝能突破重圍。而更為重要的是,裴緒手上並無求救公文。這幾點都異於常態,相互之間交叉驗證後,即能判斷此人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