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逆天的悲愴(1 / 2)

諸葛亮在漢中經營三年,操練兵馬,積草屯糧,整治軍器。諸葛亮覺得再次出征的時機成熟了,就來到成都,當麵向劉禪啟奏。

諸葛亮的話鏗鏘有力:“臣今存恤軍士,已經三年。糧草豐足,軍器完備,人馬雄壯,可以伐魏。今番若不掃清奸黨,恢複中原,誓不見陛下也!”

這將是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討伐曹魏了。也許,在他的潛意識中也把這一次出征當成了最後一搏。所以,他才會說,如果不能成功,就不再見劉禪的麵了。這句話被他不幸而言中了。這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後一次出征。這一次出征,諸葛亮再也沒能全身而退,他也終於沒能再見劉禪一麵。

沒想到劉禪竟然說:“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劉禪的意思是,相父啊,你太多事了。現在三國鼎立,互不侵犯,不是挺好的嗎?你也一大把年紀了,為什麼還要折騰不休呢?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折騰不休呢?他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對北伐念念不忘,孜孜不倦呢?

真的是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的重托嗎?真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比薑子牙張良都要強嗎?

這些理由曾經是對的。但卻不足以解釋諸葛亮近乎偏執地屢敗屢戰。要知道,蜀國隻擁有兩州之地,是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弱的,卻偏偏采取最為消耗實力的進攻戰略。而劉禪的觀點頗有幾分道理,西川易守難攻,如果蜀漢著眼於防守,維持目前的鼎足之勢,倒是最為適應的戰略。

以諸葛亮的智商與眼光,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像失去一樣,一次次兵出祁山呢?

其實,連諸葛亮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如此拘執於北伐?因為諸葛亮深深陷入了“投入陷阱”。

當年,諸葛亮自高身價,引得劉備欲罷不能,最後隻能三顧茅廬才將諸葛亮請出山。劉備也是陷入了“投入陷阱”。所謂“投入陷阱”,就是說,人們往往會因為先前已經投入而繼續追加投入,而不會理智地重新衡量追加投入是否明智。這實際上是一個欲罷不能的惡性循環。

馬丁·舒比克在1971年設計了一個“拍賣1美元”的遊戲。其規則是出價最高的前兩名都必須付出他們的拍賣價,但這1美元隻能付給出價最高的人。遊戲之前,沒有人認為自己會用超出1美元的價格來競拍1美元。但實驗的結果是,拍賣者永遠隻賺不賠,盡管他付出了1美元,但他總是能得到好幾美元的回報。因為參與拍賣的人(特別是價格最高的前兩位)往往願意用好幾倍的價格來拍到這1美元。

我們在前麵已經引用過這個實驗案例。但諸葛亮顯然陷入了比劉備當年更大的“投入陷阱”。我們也再引用一個升級版的美元競拍案例。

哈佛商學院的馬克斯·巴澤曼教授將1美元的標的改成了20美元,並在哈佛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一些公司管理者之間多次做這個實驗,結果大同小異。

競拍以2美元起價。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拚命地報價。當保價到了12~16美元時,其他人都推出了競拍,隻剩下了兩個報價最高的人。這兩人此時已經進退維穀了。一個報16美元,另一個立即報17美元。因為如果不報,那麼就將白白付出報價而毫無所獲。而一旦自己的報價逼退了對手,至少還可以得到作為標的的那20美元。如此兩者競相加價,直到報價超過了20美元。這時,旁觀者們會哄然大笑。但兩個參與者卻毫不理會,繼續加價。

顯然,這是非理性的行為。但參與者已經失去理性了。他們已經不再權衡得失利弊,而是為了競拍而競拍了。

最終的成交價在20~70美元之間。巴澤曼教授主持的競拍遊戲的最高成交價甚至達到過204美元,另外還有15次突破100美元。而這不過是為了得到僅僅20美元。20年間,巴澤曼教授多次做這個實驗,屢屢得手,總共賺進了3萬多美元。後來,巴澤曼把標的提高到100美元,最後競拍的結果也是大同小異。人們都願意為自己先前的投入而投入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