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的憂傷——《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2 / 2)

李清照在晚年常常回憶起她和明誠在青州老家閑居十年的日子。每次吃完飯,就和丈夫坐在歸來堂上先烹一壺茶,然後指著堆積的書本,比拚記憶,誰猜中誰先喝茶。聰明的李清照往往猜對,舉杯大笑時常常把茶水灑在衣服上,反而喝不到一口。李清照說:真想就這樣過上一輩子!(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他們婚後的甜蜜,有時也被一些短暫的離別幹擾。那是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李清照作為朝廷元祐舊黨的子弟被迫離開汴京,和父親回到明水的老家,而趙明誠作為新黨之後被朝廷授予官職,留在汴京,兩人無奈分別。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就寫在這次離別之後。荷花殘落,夢斷香消,已是天涼未寒時。秋意爬上竹席,一支支微涼的竹節,記下了每一個離別的日子。褪下羅裳,獨乘一葉蘭舟,在一池秋水深處尋覓最後一縷暗香。凝望天空,排排大雁隻是悲秋的使者,不能帶來遠方的安慰。乘舟歸去,滿月西樓,今晚又將惹起多少無眠的相思。落花有心,流水無意,人間多少情事,轉眼間來去無蹤。相思依舊,兩處閑愁,正是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李清照用她唯美的語言、精微的體驗、絕妙的傳達,寫成了這首華麗而又憂傷的詞作。任何附加的解釋和欣賞,都會破壞這首詞的超逸清麗。

李清照的語言功夫實在讓人叫絕。《琅嬛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清照寫了一首《醉花陰》,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其中有一句“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看後歎賞不已,又不願甘拜下風,於是閉門謝客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首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混入其間,請朋友陸德夫欣賞。陸德夫反複斟酌,說:“隻三句絕佳。”“哪三句呢?”“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李清照的四十七首詞中,類似絕佳的詞句不在少數。

她寫那種擱不下的、無處遁逃的相思用了十五個字:“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她寫自己濃得化不開的憂愁用了十三個字:“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她寫一個十五六歲、聰明伶俐、情竇初開的女孩子,用了十一個字:“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蹴罷秋千)》)。

她寫躲在雲彩縫裏耀眼的夕陽用了八個字:“落日熔金,暮雲合璧”(《永遇樂(落日熔金)》)。

她寫風雨過後憔悴的海棠樹,用了四個字:“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她寫一朵將要盛開的鮮花,用了三個字,“春欲放”。

這就是李清照典範式的語言:詞語通俗平易、表達精準傳神、立意新穎不俗,這也是她敢批評前代大家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