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洛陽城北的白馬寺教軍場顯得格外熱鬧。因為這一年春天發生了一件大事,蜀王劉備病死在白帝城,幼子劉禪繼位。魏王曹丕認為消滅蜀國的時機已經到來,下令全國擴軍征兵,緊鑼密鼓的籌備伐蜀之戰。
一個青年從教軍場東邊的大道昂首而來,隻見此人身長九尺,體型健碩,目光炯炯,氣度非凡。青年走下官道,直奔教軍場的人群而來。人群的中央就是新兵招募登錄處,一隊穿青戴皂的士兵正吆五喝六地指揮應征者分類排隊登記。每一個隊伍的尾部,都有一個大嗓門的士兵在吆喝,“步兵,步兵!”“弓箭手!弓箭手!”“弩兵!、、、、、、”青年走到一個並不長的隊伍旁邊,隻見隊尾也有一個小校,也不吆喝,隻等著別人上前詢問。這裏是招募騎兵的地方,應征者需要有過硬的馬上工夫,如能夠通過層層考驗,就可以選拔到魏國最精銳的部隊虎豹騎。聽說這虎豹騎且不說有很多殺敵立功獲得升遷的機會,光是軍餉這一塊就是其他兵種的好幾倍。
青年上前詢問:“這位軍爺,這裏可是騎兵報名處?”
那名小校斜著眼睛看了一眼來人,側過身兩臂抱在胸前,搖頭晃腦的問道:“你,會騎馬?”
“我會。”
“能使刀槍?”
“練過。”
“打哪兒來?要做騎兵,你沒有自己的坐騎嗎?”小校眼睛斜向上翻看著青年,陰陽怪氣的問。
“我從武陵縣來,未曾攜帶馬匹。”青年覺得很詫異,從未聽聞應征需要自帶馬匹坐騎的事情。
“沒有也行,看你是塊材料,就破例收了你吧!”小校一邊說一邊打量著青年手裏拎著的包袱,接著說道:“不過嘛,你要捐些馬匹的草料錢才能錄用!”
“可是,我一路上曉行夜宿,所帶盤纏不多,已經用盡了、、、、、、怎麼辦?”青年由欣喜又轉為尷尬,一時支支吾吾,手足無措。
小校一下把臉拉得好長,八字眉似乎都要豎起來了。“我看你就不像會騎馬打仗的樣兒!快走開!窮酸樣兒!”
青年二目圓瞪,怒不可遏,一把揪住那小校的後衣領,提到半空中,質問道:“我等應征入伍,為天下一統浴血沙場,豈容你這種奸賊盤剝搜刮,帶我去見你們的將軍,我要當麵問個明白!”
那小校也不白給,左手用來向後一撩,掙脫開來,右手唰的抽出腰間單刀,徑直刺向青年胸口。青年側身閃過,彈腿將單刀踢落,跟上一掌將小校打翻在地。這小校翻身起來,口中罵聲不絕,一邊招呼過來七八名軍校,各持兵刃將青年圍在當中。青年尚怒氣未消,隻見他毫無懼色,環視四周,暗自運氣,一雙布履碾得腳下砂石嘎嘎作響。幾名士兵呼喊一聲,蜂擁而上。青年欠身躲過刺向麵門的一條長槍,一把攥住槍杆中央,硬生生奪了過來。迎上一腳正踢中這名小校胯部,小校哇地慘叫一聲,飛出一丈開外,掙紮幾下也沒能爬起來。青年有了長槍在手,舞起來虎虎生風,連挑帶掃,幾下就把周圍士兵的兵器打飛。眾人丟了兵器,紛紛後退。青年朗聲喝道:“得罪各位,請讓你們管事的過來說話!”
“好槍法!”人群中一個響亮的聲音傳過來,四下的吵嚷聲一下子也隨之平息了,人群同時把目光投向來人。此人身長膀闊,金盔金甲,佩劍在腰,隻看裝束就知道身份非同一般。待走到近前,見來人白麵長須,鼻直口方,雙目如電,兩道劍眉直插雲鬢,正是鎮西將軍曹真。一路走來,眾人紛紛向兩邊避讓。早有一群軍士拜到地上,高呼曹大將軍的名號。曹真一邊前行一邊揮手示意人群安靜,走到離青年十步的地方站住,打量著對麵這位英氣逼人的年輕人。
曹真微微點頭,捋了一下長須道:“小英雄從何而來,報上姓名?”
“在下武陵山濤,敢問尊駕可是鎮西大將軍曹真曹元帥?”
曹真一麵點頭答應,一麵蹙眉思索,問道:“你就是蘭陵苑的大弟子,人稱璞玉渾金的山濤山巨源?”
“正是,見過曹元帥。”山濤稽首道。
曹真還禮,問道:“聽說蘭陵弟子隱居山林,向來不問朝廷之事,請問公子為何又要入伍出征呢?
“哦、、、、、、我、、、、、、”山濤似乎欲言又止,由於不會撒謊,又不知道怎麼搪塞過去,瞬間憋得滿臉通紅。頓了一下說道:“男兒當建不世之功,豈能隱匿貪安!”
曹真哈哈大笑,聲如朗鍾,遠近可聞,整個教軍場更加安靜了。這一問一答讓曹真相信此人正是山濤無疑,快步走過去拉住山濤的手,低聲說道:“隨我來,到帳中一敘。”
兩人來到中軍大帳之中,曹真讓侍衛退下,山濤這才道出實情。
世人很少知道蘭陵苑的由來,因為蘭陵弟子苑世代隱居,門規及其嚴格。自古以來,隱士通常是治世則出,亂世則隱。而且蘭陵苑與其他門派不同,恰恰相反,隻有在天下大亂之際,才會派出門中優秀的弟子踏入江湖,輔助明主完成統一大業。隻不過門規不允許透露師門身份,因此很多蘭陵弟子曾經建功立業,英雄了得,卻無人知其師出蘭陵。剛才在教軍場之上,恐怕除了曹真,沒有多少人聽說過蘭陵苑。但要說到某個蘭陵弟子的事跡傳說,那可真是婦孺皆知了。
蘭陵苑始於楚大夫屈原,當年戰國七雄割據,戰火連連。屈原雖然力主變法,並且在抗擊秦軍入侵的戰役中嶄露頭角,屢敗秦軍,但始終無法徹底平息戰亂,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於是到處求師問道,尋找濟世之法。一日在雲台山偶遇仙人,送給三閭大夫一本奇書。這本書本沒有名稱,因為屈原酷愛蘭花,曾經給自己教學的講壇起名蘭陵苑。後來,這本奇書就被屈原的學生和後世抄錄者命名為《蘭陵秘籍》。可惜屈原並沒有實現匡扶天下,拯救蒼生的報複,最終含冤投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