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建築中的禮儀之美(1 / 1)

中國古建築中的禮儀之美

中國古代建築早已蜚聲中外,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未有記載的建築神話,都已視覺形象呈現於眼前。

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建築的悠久發展史上,建築的倫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築設計一直追求的目標,其間等級製度留下了特有的印記。無論是古建築形式的發展演變,還是在建築材料和裝飾及建築某些特征的形成過程中,都可尋到建築等級製度體現其中的痕跡。歐洲的建築,不同時期都帶有很強的顛覆性,古羅馬建築和文藝複興、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的變化起伏非常大,各個時代的建築語言極其鮮明。但是,中國建築不同,曆朝曆代為維護其正統性和合法性,在“禮製”的核心體係下,進行著細節上的改變。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製社會。《禮記·坊記》便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仿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又清代《朝廟宮室考》中說:“學禮而不知古人宮室之製,則其位次與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宮室不可不考。”

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的中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曆代統治者都以禮製為規矩準繩,建築概莫能外。如《禮記》中便有多處記載:堂階製度,“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此等級森嚴,一絲不苟的規定,使建築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按三綱五常的人際關係展開,相應大小、位置、裝飾各有不同,這樣的建築風格以理想地體現政治秩序和倫理規範為極致。在這樣的等級製度下,就不難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的深意所在。建築本身的結構和形象被人們與政治和人倫規範聯係起來,並認為這是本於天道的,因此,建築等級製度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建築的“內在”要求,不可違背。

由於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又為儒家和曆代帝王所推崇,建築等級製度在中國曆史上一直影響著建築形式的發展進步。同時,統治階級為了保存建築係統內的差別,不得不不斷改變自己的建築樣式來達到獨尊的目的,從而使建築變得更複雜、更華麗、更細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宮廷建築。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數千年來,曆代帝王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自己建造宮廷。這些宮廷金玉交輝、巍峨壯觀,形製和級別都處於金字塔的頂端,向世人宣示著皇帝至高無上、不容僭越的權威和等級。

同樣,平民中的生活倫理,也時時滲透於中國古建築的各個環節之中,各種象征家族興旺、多子多孫的裝飾和構件,都將“禮儀”這一中華文化最核心的社會規範置於人們舉目可見的範圍之內,時時提醒著居住者,提醒著炎黃子孫,我們的倫理世界與眾不同。

我們的企業應該也與眾不同, 有自己的獨立性,企業的文化能夠體現我們民族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出於這種追求,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發起了“中國古建築項目”,通過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合作,讓專家撰寫一係列麵向普通大眾的古建築讀物,傳播和普及古建築知識,傳承民族曆史文化。近日,作為這個項目第三個年頭的成果之一,樓慶西教授的《中國古建築裝飾五書》以優美流暢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圖片在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的同時,也闡釋了中國古建築包括禮儀之美在內的豐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