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古建築奇觀異景
響水觀:此處可感受“天人合一”的真切交融
響水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中長街道和平村響水寺屯南200米,大黑山西北麓,距金州城五公裏。響水觀是以道教為主的觀宇,同遼南地區諸多廟宇一樣,由於社會曆史原因,佛家、儒家的思想文化與道家在此融彙,使其成為一座綜合性宗教場所,故又稱響水寺。現建築占地麵積約為5525平方米,正殿南側有一座深約50米的山洞,洞內山泉終年不絕,響水觀因此得名。響水觀清代時曾是金州古八景之“響泉消夏”的所在,近年來屢有增修,是大黑山古建築群中最負盛名的廟宇。
響水觀,顧名思義,尚未看見廟宇,已經感受到一泓清泉噴湧而出,心境也立刻被淙淙泉水細細滌蕩,由塵世煩囂的不安回歸到原有的清寧。經過入口廣場,走上一座緩坡石拱橋,名曰虎溪橋。站在橋上,左邊是一片由泉水彙集而成的大水池,碧波蕩漾,澄澈如鏡,水木明瑟,錦魚戲遊。池中有曲橋,四角攢尖亭等景致。其中最為與眾不同的當屬響水觀前石壁上的一奇景——龍蟾戲水。
朝陽寺:古風猶存而不矯揉造作 清幽典雅而不肅然陰森
朝陽寺是遼南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它位於大黑山西麓,始建於明朝初期。因其坐落之地山明水秀,景色清幽,人傑地靈故初建寺院時稱之為“明秀寺”。至清朝雍正六年才改稱朝陽寺,整個寺院坐北朝南,在四圍山巒屏障之中,傍依山穀而建。前、後山門建於兩丘之巔,兩個殿堂則建在後山陽坡之上,從整體上俯視觀之,頗似後背一座山、前抱一座山。因此,人們用負陰抱陽來形容它。因地勢之利,雖值數九隆冬,亦和暖如春。隆冬時節,千裏冰封,飄雪初霽,銀光素裹,樹木、山門、禪房、殿堂愈顯山明水秀。因此有“朝陽霽雪”之美譽,為金州古城八景之一。既是高僧參禪悟視之寶地,又是古城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好去處。朝陽寺是大黑山的一處名勝,它最美、最有詩意的時候是在冬季。其“朝陽霽雪”,曾使觀光客流連忘返。雪後初晴賞朝陽寺,是很有講究的。
觀音閣:堪稱“遼南第一名刹”
大黑山東北麓起伏的山嶺裏,有座可稱為“遼南第一名刹”的觀音閣。廟宇巧妙地利用了半山腰的一個天然石窟,四周是葳蕤的森林,前方有一條淺淺的溝塘蜿蜒著通往山下。每年早春,當春風剛剛喚醒草木的時候,等了一冬的映山紅就一簇簇一叢叢在林中盛開了。緊接著,槐樹開白花,香陣重重;桑葚結紅果,如火如荼。山泉丁冬,百鳥鳴囀,一派天賜仙境。而秋天,一場薄紗般的輕霜掠過之後,楓吐丹紅柞染金,蒼鬆更顯祖母綠,更是叫人流連忘返。觀音閣另一個名字叫勝水寺,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明、清至民國曾有多次重修。20世紀60年代,勝水寺建築群之望海樓被夷為平地,正殿和禪房檀木也被拆除,拿去建生產隊豬舍。20世紀80年代以後,政府撥專款對廟宇進行修葺,正殿、禪房、山門、下院已基本恢複原貌。寺院原分上下兩部分。下院的24間古建築布局為四合大院,二進庭院中設有正殿三楹,含於石洞之中,殿內未用一塊木料,故稱“無梁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等。正殿右側有一古井,雖位於高山之上,可井水亙古不枯,勝水寺也由此得名。
石鼓寺:雲煙繚繞,亦夢亦幻,宛如人間仙境
石鼓寺坐落於大連金州區大黑山西麓山腰的中峰,南腹居卑沙城之中,是一座佛教寺院。原稱唐王殿,是大黑山上海拔最高的寺廟。創建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為隋末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所修建。
石鼓寺不僅是大黑山著名的古刹之一,而且也是遼南地區著名的佛教古刹之一,每年的九月九日是石鼓寺的傳統廟會日。因所處地勢較高,石鼓寺一帶常霧氣氤氳,雲煙繚繞,亦夢亦幻,宛如人間仙境。而在這裏觀看日出,更能使人心曠神怡。石鼓寺距大黑山主峰峰頂約有一百五十米,距第二主峰約一百米;從這裏登上第二主峰,可以看到一輪紅日從黃海海麵噴薄升起的壯麗景象。
天氣晴朗,碧空萬裏,向東可遠眺沿海列島,向南可俯瞰開發區,數百裏雲煙盡收眼底,不禁使人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