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家椿:小發明成就一生幸福1(1 / 1)

文:楊弋非

蘇家椿,北京惠新東橋附近某球館的館長。說是館長,但球館不是他的,而是朋友出於信任,將球館的選址、裝修、日常維護、經營等統統交由他負責管理。這裏成了他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來這兒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喜歡羽毛球,羽毛球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幸福和快樂。”蘇家椿說。每一個來這裏打球的人都會和這位慈祥而熱心的負責人打招呼,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不擅張揚、細心而幽默的人,還有著無比精彩的羽毛球故事。

著迷:專利球拍編織工具

說起蘇家椿和羽毛球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一套羽毛球球拍編織工具。這套工具包括撐拍器、緊弦器、編弦錐、拍弦夾和備用護弦套。在高端穿線機流行的時代,這樣一套工具顯得落伍。可在1993年,當蘇家椿做出這套工具並成功申請專利的時候,在羽毛球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上世紀80年代,穿線機還沒有進入中國,給球拍穿線先要用一個撐拍器把拍框固定住,然後再穿線。雖然很多人會自製撐拍器,但受到材料和加工工藝的製約,堅固性和實用性都不強。當時蘇家椿在北京機械自動化研究所工作,憑借專業方麵的優勢,他用鋁合金為材質,製作了一端可以自由旋轉,另一端可以伸縮的撐拍器。這在當時是件稀罕物,無論到哪兒,打球的朋友都會爭相借用。

1986年湯姆斯杯賽結束後,蘇家椿的單位邀請冠軍成員楊陽、熊國寶來打了一單一雙兩場表演賽。在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開放的那段時間,請這樣天王級的人物來表演也不講究支付報酬。表演結束時,接待人員詢問兩位世界冠軍需要什麼,楊陽知道研究所在製造方麵的優勢,就要求給他做兩個高質量的撐拍器。剛好此時,擔任比賽裁判工作的蘇家椿包裏帶著一個自製的撐拍器。楊陽看罷,讚不絕口。隨後,蘇家椿在朋友的支持下,趕製了兩個撐拍器送給了這兩位國家英雄。

漸漸地,蘇家椿製作的撐拍器名頭越來越大,找他要“貨”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少朋友建議他多做一些賣,可當時他並不覺得這能有多大的市場。1993年,一個在國家專利局工作的朋友建議他為這套工具申請專利,並幫他進行了申請。專利很快批了下來,而且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沒多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體育欄目和中央電視台體育部主動找到蘇家椿,就這項專利對他進行了專訪。為此,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還特意錄製了一個宣傳片,介紹蘇家椿和他這套工具的使用方法。蘇家椿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記憶猶新,那是他第一次上電視,由於緊張,他還在錄製過程中不止一次說錯了話。

宣傳片在央視播出後,全國各地找蘇家椿買工具的信如雪片般飛來,他這才決定聯係工廠製作工具。外包裝上,蘇家椿想用極具中國特色的錦盒,就輾轉找到了一個殘疾人工廠製作。盒子裏裝撐拍器、緊弦器等工具的內襯要用泡沫製作,經過多方打聽,蘇家椿在北京郊區找到一家,可這家工廠的模具製作是在河北省河間縣,生產卻在北京通縣。當時每周隻有一天休息時間,蘇家椿就在每周這僅有的一天時間裏奔波於3個地點之間。為了省錢,有一次他從德勝門騎自行車到通縣,遇上下雨,淋得全身濕透。至於工具的部件生產,蘇家椿又找了另外的工廠。等到各部件生產出來後,蘇家椿把它們都拿回家,自己用手工一個個地組裝起來。他說,這樣才能保證質量。當時蘇家椿做這一切,所有的費用都必須自己承擔。好在一家人都是羽毛球迷,都全力支持他去做。

1994年,蘇家椿製作的羽毛球拍編織工具第一期產品問世了,當時隻在王府井的利生體育用品商店、燕莎購物中心和大學生體育館有賣的。一套工具標價180元,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正當蘇家椿對自己的產品是否能賣出去而擔心時,沒過幾天,這3個銷售點的負責人就催他:“沒貨了,趕快送貨來!”

那一年,世界冠軍董炯在國外比賽時,有人送了他一個日本產的拍弦夾,可以在穿線的過程中固定拍線。董炯找到蘇家椿,問他能不能做出這樣的東西。蘇家椿把拍弦夾帶回家研究了一天,肯定地回答:“能!”1995年,這套編織工具的二期產品生產出來了。增加了拍弦夾後,它的使用價值又提高了。

蘇家椿印象中,當時上至北京隊,下至羽毛球愛好者,幾乎人手一套編織器。直到現在,不少老球迷還對這套工具津津樂道。2001年,作為中國支持卡塔爾辦2006年亞運會的準備組成員,他在多哈待了8個月。能夠入選,也是因為他的那套專利羽毛球拍編織工具。

隨著更為先進的穿線機進入中國,蘇家椿這套工具也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不過在當年,它對羽毛球拍穿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蘇家椿心裏,這套工具是值得一生收藏的寶貝,也是心中一段珍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