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帶隊、當裁判、運營球館
蘇家椿接觸羽毛球純屬偶然。上世紀70年代初,他被分配到位於京郊密雲的工廠做學徒。每天除了工作,晚飯後,他都會和同事們活動一下。打籃球、踢足球,對抗性太過激烈,蘇家椿受過傷,對這些不太感興趣。剛好有幾個同事喜歡打羽毛球,蘇家椿覺得,這項目沒有身體接觸,隔網而立,很文明,就它了!於是他毅然投入到羽毛球運動中。為此,他還狠了狠心,買了一支3元錢的木質球拍。
1978年,蘇家椿調回位於北京市內的機械自動化研究所。單位禮堂裏有個簡易的羽毛球場,當時是北京市為數不多的羽毛球場地,癡迷羽毛球的蘇家椿這下子如魚得水了。看到他那麼喜歡羽毛球,單位幹脆把羽毛球隊交由他負責。此後,機械自動化研究所延續了之前的強隊優勢,在所有比賽中,從未掉出過前三。
隨著對羽毛球鑽研的逐漸深入,蘇家椿意識到,精通比賽規則有助於促進競技成績的提高。於是在1982年,他考取了羽毛球國家二級裁判員資格證書。但由於工作原因和英語口語的局限,一直沒能繼續晉級,這成為他最大的遺憾。即便如此,蘇家椿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裁判夢想,隻要有人邀請,他都會爽快地答應去做裁判,在一次次的實戰中提高自己的裁判能力。隻要有機會,他都會向北京裁判界的老師、前輩們請教一二。他說,就是很享受其中的過程。
蘇家椿全家都是羽毛球愛好者。他和妻子相識在北京市職工運動會的羽毛球場上,他的女兒蘇楠更是從小在球場上泡大的。女兒小時候,蘇家椿晚上要帶單位球隊訓練,就把女兒從幼兒園接到球館,坐在場邊看打球。女兒上小學後,放學就到蘇家椿單位的球館裏做作業。大學畢業後,在父親的鼓勵下,女兒也走上了裁判道路。如今,蘇楠已成為一名亞洲A級裁判,彌補了父親的遺憾。
進入本世紀後,賦閑在家的蘇家椿想開一家球館。可是多方打聽,費用都太高,自己負擔不起。剛好此時,好友郭曉宏和張潔合力租下了一個場館,並且放心地交給了蘇家椿去管理。雖說不是自己的場館,蘇家椿卻很開心:“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能讓羽毛球成為自己的生活,我很滿足了!”
現在的蘇家椿,每天除了管理球館的運營外,還常常和球友切磋一下;對於來球館的初學者,他也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解答技術、規則方麵的問題。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很單調,不過蘇家椿卻很享受這樣的生活。的確,把愛好變成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