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論中國大城市死與生(2 / 3)

集而言之,大城市的功能與價值已經為曆史所證明,應該說,大城市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晶具有好多中小城市所不具備的功能與價值,如大城市具有一些中小城鎮不完全具備的“開放型的適應性功能”,大城市適應所有的人,包括富人和窮人,銀行家與乞丐、教授和車夫……。大城市的跨文化功能;大城市的舞台化功能、大城市的“陌生人世界”的文化現象,為人們放大個體文化提供了空間;大城市化市民間的文化傳播功能;大城市醫療技術保障功能等等。否則,無法說明,為什麼大城市問題那麼多,還有無數的人願意留在並闖蕩大城市?

2 新型城鎮化視角下大城市特有問題的再認知

當我們以科學的視角認識大城市的優勢的時候,也必須充分認識大城市所存在弊端。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毫無例外,既有優勢一麵,也必然存在劣勢即問題的一麵,正如人們都想去接受陽光,當你接受的陽光時候,所接受陽光的麵積越大,你所造成的陰影也就越大,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乃至自然界發展的二律悖反的規律。在看到一個事物的存在價值的同時,既很好地、科學地、準確地總結優點,又能夠科學地、準確挖掘其問題的本質,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任何時代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善的,世界本來就不存在完美的事物,也正因為如此,在人類才提出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並把追求各種各樣的完美作為一種理想類型,從古到今人類創造了無數的完美幻想和夢想,但是,從哲學的高度認識社會的本身應該這樣理解:社會存在的本身就是問題,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人們所賦予的社會問題類型。不存在沒有問題的社會,正如不存在不會得病人的人一樣,每一種社會類型都必然存在問題,隻是不同的社會類型有不同類型的問題,包括不同問題的表現方式和深刻程度不同。我們力求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但是,在社會各種類型資源如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等,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有限的,特別是人們共同認為的優質資源是以匱乏的方式永恒地存在社會之中,優質資源是在競爭與人們的追求中的被建構出來的,因此必然是永恒匱乏的。進一步說,追求公平與完美是一個永恒的過程,人類從誕生以來就在追求這種夢想,夢想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動力!“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本身就是一種理想!而事實上這句話是一種認知誤區,不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是人類自身的努力創造才讓城市生活更美好!但是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在這種自我構建出來的理想中去追求,這也是社會發展與存在的自我陶醉的一種方式。

社會本身就是問題存在的主體和存在的形式,社會就是在存在問題和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進化的。大城市特有的主要問題:

2.1 優質資源結構化匱乏與被建構的匱乏——大城市資源匱乏的永恒性

優質資源既是一種存在,也是一個被建構的結果和過程。大城市因為人口規模集聚自然形成一種高級人才的集聚,高級人才對資源的需要和利用往往在是競爭中的形成的,高級人才集聚的結果之一是必然使得某些被優質資源越來越稀缺化,伴隨競爭的深化和社會分層的深化使得優質資源的稀缺性更加明顯。我們說任何不同類型的都市都缺乏資源,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一個發展中的社會,在一定時空和一定範圍內,資源匱乏是具有普遍性的,隻是在城市規模性的變遷中,不同城市所表現的資源匱乏類型是不同的。如一些中小城鎮既缺乏生活享受體係,也缺乏充分就業體係,還缺乏創業創新體係等,有效資源和優質資源的缺乏會成為一些中小城鎮經濟與文化的主要落後之一,進而形成“惡循環型”的發展機製,正因為缺乏上述的要素,因而導致就業的不充分,消費不會發達,從而進一步影響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建設,在循環中又必然出現社會保障體係不完善的社會問題。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惡循環因果效應”。相反,大城市社會的資源匱乏是不僅僅結構性的。更是因為是在人口規模集聚、高級人才集聚、高收入群體集聚和需求極化背景下被建構出來的。特別是高級人才集聚和富有者的集聚使社會地位需求被分層化,對有效資源(如城市中心地帶、沿地鐵的住宅等)、優質資源(如比較好的崗位和生態空間等)往往被人口結構中的頂端人群所獲得或占有,而這類人群因為在城市總規模的比例中具有較大絕對數,總量較大需求不斷升級在形成地優質資源獨占性的同時,還不斷出現需求的升級,大城市是一個典型差異化社會,是一個異質群體表現充分的社會,在社會分層的和差異化空間占有的競爭中,在大城市裏,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不論是底層社會還是上層社會,人們都會不斷地產生“被剝奪感”,並在每一個人試圖縮小與別人的差距中同時也在創造新的社會差距和社會分層。在一定意義上說,大城市就是一個典型的高度差異化的競爭社會體,差異就是社會矛盾,矛盾就是社會動力,大城市這個繽紛世界帶給所有的人以希望,這才使更多的人來走進大城市這個“城市圍城”。

2.2 城市“擁擠不經濟”的否定之否定

大城市的一個顯性問題是擁擠的經濟與社會空間形態。表現的方式是林林總總,如住房問題擁擠、交通擁擠問題、青少年教育擁擠、就業擁擠、就醫擁擠、養老床位擁擠、消費擁擠等等,擁擠無處不在,擁擠已經成為大城市的別名。這是一種生活樣態,是一種生活悖論,也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東京的擁擠、莫斯科的擁擠、北京的擁擠、上海的擁擠等,隨便找到一個大城市說不擁擠的幾乎成為不可能?為什麼會如此?如果說終極的原因話,是資源的有限性與大城市人口增長的無限性矛盾造成的。日本東京和韓國首爾的區域“一極化發展模式”帶給我們新的理解!難道未來的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中城市人——“城市動物”就必然在擁擠中生活嗎?顯然,大城市的根本性問題在於超大空間、超大規模、超大範圍、超量人口和超等級化的生活體係所帶來的生活、生產、消費、流通和分配領域的大城市特殊問題,集中表現了空間占有的不公平與空間非正義的顯性化表現。在這樣的城市中,空間的商業價值被無限地擴大了,城市中心區的土地與郊區的土地價值變得越來越懸殊,發達國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心區的土地價值是郊區的1000倍。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源的有限性就被突顯出來,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源匱乏,而是人們在追求更優質資源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經濟與資源匱乏的結化構空洞。比如對於中小學教育資源的共享問題,其整體性資源要素是缺乏的,但是其中社會公認的優質型學校將永遠是少數的,從一般的發展意義上說,所有的學校的發展水平不可能是一樣的,或是因為學校管理水平的不同、區位空間的不同、教學人才結構的不同等原因在競爭中顯示出來的優勢,自然在被超量的需求者選擇中“被建構”為稀缺優質資源,從這個簡單的大城市資源性變化可以說明,大城市的資源的匱乏性是存在性問題,包括交通擁擠、居住區位的優質房源的稀缺等。此類問題將永遠是發展的中的問題,隻能通過深化和優化發展的方式來解決。城市是一個永恒擴張的結構性空間,其結構化的發展具有無限性,城市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普及。其解決的方式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社會整體的發展中,使社會的各種資源進一步優質化、合理均等化和均好化,創造形成一種合理的網狀地域空間差序化格局,並在生活與職業生活的創造中“讓城市充滿選擇機會”,這也曾經是倫敦城市發展的一個定位和理念。從學理上說,一個社會從無序到有序是一個不斷循環進化的過程,是城市社會作為一種有機體的“熵定理”意義上的表現過程。

2.3 公共空間資源占有的非公平性和社會分層與區隔的深化

城市越大,社會職業分層越細,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的社會分層也就越深刻。古語說,千戶之邑必有千金之人,萬戶之城必有萬金之家。城市越大社會收入分層越就越複雜,窮富的差異也就大。大城市成為社會階級分化和階層分化演義的主要領地,從億萬富翁到無家可歸者、從大銀行家到街頭藝人、從政治明星到紅燈區的站街女等無不是大城市的存在要素。從理論上講,任何城市的資源在某種意義上都應該具有正義和公平性,空間在本質是屬於社會的,但是,在市場經濟“無形的手”的運作下,特別是在私有法權的存在與發展中,空間成為資本的象征與實體,空間成為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高低、權力大小、財富擁有多寡的標準和象征。在空間成為貨幣符號和個體權屬象征的前提下,空間要素的市場交換使得公共空間變得越來越小,而那些優質空間越來越多地被貨幣化和超權力體係所占有。如很多具有自然山水優勢的空間,成為少數特權者和富有者的專屬地,而在城市的一定區位空間往往和人們的富有程度聯係起來,在城市的某些區位形成的全新的高級住宅區——形成新的“住宅階級”,這種階級的產生說明著社會分化仍然在繼續,因此而產生城市貧民和城市貧困群體,這是城市社會問題發生越來越多或者是越來越複雜的根源所在。

優質空間在向資本集中和權力者集中的過程中,社會區隔也越來越深刻,大城市幾乎成了一個不安全的代名詞,很多大城市空間不僅完全變成私人領域或者是某群體的領域,而且更多地成為了“城市禁入地區”,在中國的大城市中無數的小區都有圍牆,都有禁入的標誌,都有小區自己的保安,城市被一個個社區或者樓盤割裂開來,城市越來越大,屬於市民整體的空間卻越來越小。北京有近5千個這樣封閉式的小區,公共街道被無數個不同的樓盤、小區和樓宇視為“不安全的公共空間”,很多的大城市中“監視器具”——監視探頭都對著街道,而每個群體都在強化自己住區的安全,城市被區隔,這種發展本身是與人性的回歸和城市如家的理念相悖的。

2.4 大城市是病態社會贅疣的衍生地和頹廢文化的滋生地

大城市在創造流行與時尚的同時,也是拜金主義的文化場域。一方麵在創造新文化要素和時尚,另一方麵也在創造頹廢文化,大城市因其複雜的社會分層與空間,必然是社會經濟、政治與落後文化習俗的髒垢納汙之地。城市的高大的建築和空間顯示著現代文明和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麵在城市的深處仍然存在社會的陰暗和野蠻。美國學者M.H.鄧洛普說:“凡勃侖把需求和奢侈分為兩大類,但它卻不適用於19世紀後期大都市中的美國人。盡管人們的購買能力相關懸殊,但其消費欲望卻集中在幾種特定的商品上。無論一位公民擁有一粒鑽石還是鑽石綴滿前襟;有一朵花戴還是鮮花布滿房間;有一頂絲絨禮帽還是絲絨簾子掛滿客廳,人們看重的是它們炫耀的作用,更認可它們既可以裝飾居家又可以打扮個人。消費是可以跨階層的,但它既不會破壞也不會改變那些原有的階層界線。此外,對於生活在物質欲望中的美國人來說,意識中根本不存在‘幸福’這一概念。大都市風範的美國著眼於自身的特色、法國式的優雅、擁有金錢和物質。”這曾是世界大城市——紐約城市文化的一種價值取向:“抱有生活更好這種觀念,你就得要麼擁有財富,要麼幻想擁有財富。雖然幻想擁有財富中隻能是一時的,但很多美國人和歐洲人都心存這種幻想。一個會冒充貴族身份的人如果擅長表演,就能在別人發現要根本付不起帳之前,買到一大堆東西。”“按照《紐約先驅報》的觀點,要想體驗‘愜意的世界’就要‘換換位置’,一個人就必須融入其中,必須處在與‘他們’相同的位置,才會有切身體會。當年的紐約這個大城市就是“金錢的地盤”,是拜金者的天堂。從總體說大城市的典型社會問題可以分為:一類是典型的社會問題,如大量的無家可歸者和“蟻居者”;規模化色情業和黑社會群體;過度而侈靡的娛樂生活方式;城市團夥犯罪與吸毒;城市貧困者和貧民窟的存在等。第二類是城市非典型社會問題,如過度侈靡和另類文化群體的存在、社會心理壓力造成的焦慮綜合症、人際交往的淡薄與首屬群體鄰裏生活的喪失等。第三類是城市非平衡發展形成的區域空間的衰落,特別城市中心區的衰退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