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的整體變化加之Google Earth的分析。首先,從2000年到2002年,北側的財政廳街、西側的北土街和南土街被拓寬改造。隨著道路的擴張,沿街也興建了大規模的商業網點。雖作為曆史文化保護街區,但在進入21世紀的短短2年時間,街區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沿街的建設相比,街區內部還是基本保留了2000年以前的樣子。
3 住居類型
3.1 住居概況
住居大致可分為傳統住宅、商鋪、多層住宅以及沿街商住樓幾類。專用住宅的原型是四合院形式的住居形式。很遺憾,整個開封城內四合院基本上沒有保留。在調查街區唯一保留的就是劉家大院。劉家大院建於1880年,由2座同樣的三進式四合院組成。西側的1號院,一進的部分仍作為住宅使用,二進和三進則成了社區辦公室;東側的2號院,一進的部分成了空房,二進和三進為幼兒園所使用。
除商業集合住宅外,專用住宅、店屋的建築構造和層數。學院門社區的住居構造形式為木造+磚牆4.0%(36座)、RC造+磚牆5.8%(51座)、RC造5.8%(51座)、磚造84.6%(759座),其中大多數為磚造。關於層高,1層為75.4%(676座),2層為24.6%(221座)。
3.2 宅基地的規模和類型
學院門社區裏,傳統住宅和店鋪可以確認到146處宅基地,用地的形狀各有不同,麵寬平均為17.6m(最大53.5m,最小4.74m),進深平均為27.6m(最大88.0m,最小3.72m),其中二進的四合院約是開口20m×進深50m。
關於宅地的形狀可以分為以下4類:
a 基本型:矩形的用地
b L字型:矩形的用地的後方一部分被分割
c ¬字型:矩形的用地的前方一部分被分割
d L¬字型:矩形的用地的前方以及後方一部分被分割
基本型有49座,占全體的33%;L字型51座,占全體的34%;¬字型25座,占全體的17%;L¬字型21座,占全體的14%。
入口因街巷方位不同而不同,北麵的54座,南麵的24座,西麵的24件,東麵的33座,其中北麵最多。
3.3 住居的平麵類型
學院門社區,根據居民委員會的劃分,我們把它分為A、B、C、D、E、F、G街區,並且對103戶進行了實測調查。它們分別是街區A0戶,街區B17戶,街區C29戶,街區D15戶,街區E15戶,街區F7戶,街區G20戶。
用地整體作為一宅地的例子,不包含“劉家大院”,全部都已經“大雜院化”。各個宅地由多棟的建築單體構成,一棟建築裏隻居住一戶的例子極少,大多數的宅院都是分割而成。單從C區看,如6-2、6-3、7-2、7-3、10-1、10-2從前為一棟單體,6-1、9-1、12-1則是一棟一戶。
103棟住居(戶),一層的平麵分類,關於二層的調查沒有得到允許,因為大部分作為居室在使用。
平麵形式是多樣化的,大致可以分析出如下類型和係列。
一間住居(Ⅰ①),有著許多的居住功能,基本都是作為寢室。二間住居(Ⅰ②)在一間住居的基礎上添加的廚房(Ⅱ②k)(C8-2、D21-1、D22-3、G11-2),或作為客廳、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