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舊內城學院門社區的住宅類型研究及其空間演變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趙衝 布野修司 張鷹
摘要:開封是北宋首都,我國六大古都之一。以學院門社區為對象,分析2000—2010年十年間的變化情況。並對103間住居做了田野調查,對住宅地的形狀,規模,住居的類型及其空間的變化進行分析。
關鍵詞:開封;都城;社區;住居類型;四合院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1-68-(5)
1 研究對象及背景
本文以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的開封為對象,研究其城市的形成過程及變化。以位於開封內城中心的學院門社區為調查街區,主要闡明了住宅地的形狀、規模、住居類型及其空間演變。
開封的曆史悠久,其由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五代後梁的太祖朱全忠出生於開封,開封也一時作為首都。後晉時期,開封才真正的成為首都。本文所考察的範圍則是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所建造的開封。可是,北宋的開封如今被埋在了地下。北宋以前開封雖然沒有洪水,但是北宋滅亡以後,黃河的流向轉向南,到了明清時期,幾度受到洪水的侵害。現在的城牆是1841年大水以後再建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開封的曆史變遷及其內城的現狀作了闡明,而本文著重於對學院門社區的住居類型及其空間演變進行研究。
2 學院門社區簡介
開封城內包括了鼓樓區、龍亭區、順河回族區、南開區和金明區的5個轄區。各個轄區裏又由數個街道組成,如鼓樓區由6個街道辦、24個社區構成,學院門社區是其中的一個。
2.1 學院門曆史街區
學院門社區位於現在開封舊內城中央的東部,北宋時期皇城的西南位置。東麵是草市街和北羊街,西麵是北土街和南土街,南北分別由學院門街和財政廳街所夾著。北土街和南土街是與舊封丘門(北門)貫穿南北的大街。學院門社區範圍是開封最早的回族集聚地,從北宋到19世紀末期又有大量猶太人入居,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居住地。
開封市政府於提交《開封曆史文化名名城保護規劃》,1985年得到批準。學院門社區所在的順河回族保護區就是16塊曆史文化保護區之一。
2.2 學院門社區的設施分布
學院門社區的中規模商業設施大都集中在社區的西南以及北麵。大型賓館也都設立在主幹道的旁邊。醫療設施的醫院隻有1所。相反教育設施所占的麵積比較大,社區內有幼兒園3所、小學1所、中學2所。宗教設施有1座基督教堂和3座清真寺。
2.3 社區的變容
現在的開封城雖然是1841年大洪水以後重建的,但是其位置卻位於金代城牆的位置,維持至今。2005年在城牆上發掘出的馬道,證實了城牆在同一位置重建的說法。
關於開封的曆史地圖,光緒33年的較早也是較詳細的。除此以外,民國3年、民國8年、民國28年的也比較詳細。通過對2000年的地形圖作比較,可以發現開封至少到1930年代沒有大的變化,尤其是本專題的研究對象社區。
雖然學院門社區被指定為曆史文化街區,但是2000年以後,街區變化尤其明顯。用帶有樓層標識的2000年的地形圖(1/2000)來分析,街區內建立了多數的行政機關、醫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