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成都”號貨輪船長,一個星期之後他又看到兩個巨“輪”。這一次觀察到的現象頗為古怪,它每秒鍾放射5-6次光,其閃光照亮了近80%的海麵,其亮度雖不強烈,但能看得清書上的字。
“格倫法洛赫”號船長稱,他曾觀察到一種發光狀霧似的沙堆,從一個直徑15-30米的中心點踴了出來。他還發現兩個海底巨輪,疊在上下做反向旋轉。
卡勒教授說,這些“海底巨輪”在婆羅洲和暹羅(泰國)灣海麵最容易發現。美軍“河狸”號船上的官兵,也曾在這一帶海域發現過”巨輪。
有些學者試圖以海洋中發光的微生物作用來解釋這一現象,但那些微生物怎麼能構成一種比風速、氣流速度都快的光輻射線呢?
百慕大謎題尚未解開,“巨輪”現象又給我們的科學家帶來了麻煩。
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
泰坦尼克號
1912年4月12日是個悲慘的日子-這一天,英國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在駛往北美洲的處女航行中不幸沉沒。這次沉船事件致使1523人葬身魚腹,是人類航海史上最大的災難,震驚世界。這麼多年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們探索的焦點。
1985年,人們在紐芬蘭附近海域發現了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殘骸。緊接著,探索者們利用各種先進技術,甚至潛入冰冷黑暗的深海,企圖揭示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原因。然而,潛入水中的人隻能看到泰坦尼克號的外觀,卻無法探查由於冰山撞擊造成的“創傷”,因為輪船的裂縫已被厚厚的泥沙深深掩埋起來了。這個狀況一直到1996年才得以改變。該年8月,一支由幾個國家潛水專家、造船專家及海洋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深入實地進行了探測。不探則已,一探驚人。一個全新的說法打破了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廣為人們所接受的劇情。在這部電影裏,這艘近275米的豪華客輪,被迎麵漂來的冰山撞開了約92米長的裂縫後,船艙進水,很快沉沒在紐芬蘭附近海域。然而這次探測的結果表明,泰坦尼克號並不是被迎麵漂來的大冰山撞開一個大裂口而沉沒的。他們的聲波探測儀找到了船的“傷口”。“傷口”並不是92米那麼長,而是有6處小“傷口”,總的損壞麵積僅有3.7米-4米。研究人員為了增強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利用那些數據在計算機上模擬了災難發生的過程,結論是肯定的:當時進水的6個艙室並不是平均進水的,有的進水量大,有的進水量小,這說明撞開的洞口有大有小。其實,在當時該船的設計師愛德華·威爾丁已經提出了這個情況,可是這個非常重要的證言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因為當時的人們很難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一艘如此精良的巨輪隻撞了6個小洞就沉沒了!
該船的“受傷”與船體鋼板也有很大關係。1992年,俄羅斯科學家約瑟夫麥克尼斯博士在文章中寫道:“敲擊聲很脆的船體鋼板,或許使人感到它可以在撞擊下被分解成一塊塊,-實際上是從船的側麵被打開的口子。”美國科學家對船體鋼板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上麵的看法,當時的鋼板有許多降低鋼板硬度的硫磺夾雜物,這是船體鋼板非常脆的原因。因此,專家們普遍認為,冰山撞擊可能並不是致命原因;冰山撞擊來得太突然,加上輪船的速度稍快,再加上鋼板較脆,是這一悲劇發生的真正原因。
一切聽上去都是那麼有理有據,然而和所有未明真相的事件一樣,泰坦尼克號之謎也遠遠未曾結束。2004年,一個聳人聽聞的言論跳到全世界公眾的麵前,吸引了所有關心和不關心泰坦尼克號事件的人們的注意力:英國的羅賓·加迪諾和安德魯·牛頓在接受英國電視台采訪時,披露了泰坦尼克號沉船陰謀論-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中遇難的1523名乘客和船員並不是死於天災,而是人禍!他們稱,在泰坦尼克號開始它的處女航的6個月前,即1911年9月11日,泰坦尼克號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在離開南安普頓出海試航時,船舷被嚴重撞毀,勉強回航並停靠到了貝爾法斯特港。不幸的是,保險公司以碰撞事件的責任方是奧林匹克號為由拒絕賠償,而奧林匹克號的修理費用異常昂貴,當時的白星輪船公司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更糟糕的是,如果6個月後泰坦尼克號不能按時起航,那麼白星輪船公司將麵臨破產。於是白星輪船公司決定把已經損壞的奧林匹克號偽裝成泰坦尼克號,並安排了那場海難來騙取一筆巨額的保險金。原先白星輪船公司安排了一艘加利福尼亞號停靠在大西洋的冰山出沒區,準備在事故發生時及時救上泰坦尼克號上的所有人。導致災難成為事實的最關鍵處是,加利福尼亞號竟然搞錯了泰坦尼克號的位置和求救信號,沒有及時趕到沉船地點進行搶救。加迪諾、牛頓和其他陰謀論者都認為白星輪船公司的主人-美國超級富翁JP.摩根是這起保險詐騙陰謀的幕後策劃者。
言之鑿鑿,石破天驚。但是許多英國人對陰謀論嗤之以鼻,其中包括“英國泰坦尼克協會”的專家。“英國泰坦尼克協會”發言人斯蒂夫·裏格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毫不懷疑,躺在北大西洋海底的船隻正是泰坦尼克號。”
但是,“船隻保險詐騙陰謀”論者指出一件件異常情況來證實他們的說法。第一,泰坦尼克號曾經突然改變航線,可能是為了與加利福尼亞號進行會合;第二,遭遇冰山後,有人看見大副默多克跑到高高的船橋上去,可能是為了尋找加利福尼亞號的蹤跡;第三,後來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船員船艙裏竟然沒有一個雙筒望遠鏡,這意味著監望員很難及時發現冰山;第四,白星輪船公司的總裁JP.摩根本來也計劃乘坐泰坦尼克號,但在起航前兩天,他以身體不適為由取消了旅行,可是輪船沉沒後兩天,有人發現他正和法國情婦幽會,與他一起取消行程的有55人,這些取消行程的人應該都是知曉內幕者;第五,在臨時把奧林匹克號偽裝成泰坦尼克號的過程中存在偷工減料,有人發現沉船上的一些救生艇像篩子一樣漏水;第六,也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點,從泰坦尼克號遺骸處打撈上來的3600多件物品中,竟然沒有一樣東西上麵刻著泰坦尼克的標記;第七,當時出現在大西洋上的加利福尼亞號除了工作人員和3000件羊毛衫和毯子外,沒有搭載一名乘客的事實讓人不解。
關於美人魚的傳說
美人魚
在18世紀中葉,英國倫敦曾經舉辦過轟動英倫三島的美人魚標本展覽。隨後,在美國紐約舉辦了同樣的展覽,同樣引起了全美的轟動。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標本叫“菲吉美人魚”。事後,經有關科學家查驗,這個所謂的美人魚標本是猴子和魚的結合。
於是,很多人對美人魚是否存在表示懷疑。挪威生物學家埃利克·蓬托皮丹在《挪威自然史》中說:“他們賦予美人魚優美的嗓音,告訴人們她們是傑出的歌手。顯然,稍有頭腦的人絕不會對這一奇談怪論感興趣,甚至會懷疑這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埃利克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生物界人士的看法。然而,埃利克的觀點未必正確。
前不久,俄羅斯科學院的維葛雷德博士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1962年,一艘蘇聯的貨船在古巴外海莫名其妙地沉沒了。由於船上載有核導彈,蘇聯派出載有科學家和軍事專家(包括維諾葛雷德博士在內)的探測艦,前去搜尋沉船,試圖撈回核導彈。
探測艦來到沉船海域,利用水下攝影機巡回掃描海底。突然,有一個奇異的怪物闖入鏡頭:它像是一條魚,又像是一個在水底潛泳的小孩,頭部有鰓,周身裹著密密的鱗片。當它遊向攝影機時,用烏黑淘氣的小眼睛望著攝影機,顯得十分好奇。探測船上,圍在熒光屏前的科學家和軍事專家們無不驚得目瞪口呆。
為了捕捉這頭怪物,他們把用來捕捉海底生物的一座實驗水槽沉放在攝影機視場內的海床上。沒過多久,怪物再次出現,當它鑽進水槽準備攫取魚食時,艦上的工作人員便迅速地把水槽吊上艦。水槽的門被打開時,先是聽到一陣像海豹似的悲鳴聲,接著又看到一隻綠色小手從槽內伸出。等到把怪物全部拉出水槽時,人們才更清楚地看到,這是一頭O.6米長的人魚寶寶,全身覆蓋著鱗片,頭部有一道骨冠,雙眼惶恐地瞪視著周圍的人。在場的人有的說這是“海底人”,但更多的人認為這就是人們一直在尋找的美人魚。
從古至今,美人魚一直是熱門話題。早在2300多年前,巴比侖的史學家巴羅索斯在《古代曆史》一書中就有關於美人魚的記載。
17世紀時,英國倫敦出版過一本《赫特生航海日記》,其中寫到:美人魚露出海麵上的背和胸像一個女人。它的身體與一般人差不多大,皮膚很白,背上披著長長的黑發。在它潛下水的時候,人們還看到了它和海豚相似的尾巴,在尾巴上有像鯖魚一樣的許多斑點。
我國的史書中也不乏有關美人魚的記載。宋代的《祖異記》一書中就對美人魚的形態作了詳細描述:宋太宗時,有一個叫查道的人出使高麗(今朝鮮),看見海麵上有一“婦人”出現,“紅裳雙袒,髻發紛亂,腮後微露紅鬣。命扶於水中,拜手感戀而沒,乃人魚也”。宋代學者徐鉉的《稽神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為探索美人魚是否存在這一研究課題,近幾十年來,海洋生物學家、動物學家和人類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提出了許多假設。
挪威華西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萊爾·華格納博士認為,美人魚確實存在,“無論是曆史記載還是現代目擊者所說,美人魚都有共同特征,即頭和上身像人一樣,而下半身則有一條像海豚那樣的尾巴。”
此外,據新幾內亞人士所述,美人魚和人類最相似之處就是它們也有很多頭發,肌膚十分嫩滑,雌性的乳房和人類女性一樣,並抱著小人魚喂乳。
英國海洋生物學家、英國學士院會員安利斯汀·愛特博士則認為,“美人魚可能是類人猿的另一變種,嬰兒出生前生活於羊水之中,一出生就可以遊在水裏,因此,一種可以在水中生存的類人猿動物存在,並不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美國也有部分學者讚同這一說法,認為這是目前尚未報道的“海底人”的一種。
我國的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傳說中的美人魚可能就是一種名叫“儒艮”(俗稱海牛)的海洋哺乳動物。20世紀70年代初,在我國南海曾多次發現過“美人魚”,有的地方還把照片在展覽會上展出,認為屬我國首次發現,有重大科學價值。
1975年,有關科研單位在漁民的幫助下捕到了罕見的“儒艮”。由於它仍舊用肺呼吸,所以每隔十幾分鍾就要浮出水麵換氣。它背上長有稀少的長毛,這大概是目擊者錯覺為頭發的原因。儒艮胎生幼子,並以乳汁哺育,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子,母體的頭和胸部露出水麵,避免幼仔吸吮時嗆水,這大概就是人們看到的美人魚抱仔的鏡頭。但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科學家認為美人魚隻是人們的幻覺而已。
大陸漂移
大陸漂移的設想早在19世紀初就出現了,最初的提出是為了解釋大西洋兩岸明顯的對應性。直到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大陸與海洋的形成》問世,才引起地質界的震動。在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納根據擬合大陸的外形、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古地極遷移等大量證據,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麵存在一個泛大陸,這個超極大陸後來分裂,經過二億多年的漂移形成現在的海洋和陸地。
由於當時受對地球內部構造和動力學的知識局限,大陸漂移和動力學機製得不到物理學上的支持。魏格納學說的不幸遭遇在於他倡導大陸漂移的同時卻認為大洋底的穩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後,拋棄洋底穩定不動的海底擴張學說提出,人們對大陸漂移的興趣又複萌了。
早期的世界地圖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對海岸線的“鋸齒狀擬合”。遠在1801年,洪堡及其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們已經提出,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和岩石都很相似。魏格納首先提出,應該用深海中的大陸坡邊緣進行大陸擬合。凱裏證明,兩個大陸的外形在海麵以下2000米等深線幾乎完全可以擬合。布拉德等人借助計算機計算,發現無論用1000米或2000米等深線擬合的結果差別不大。複原擬合工作證明,各大陸可以通過複原形成一個超級大陸,即魏格納所命名的“泛大陸”。泛大陸是由岡瓦納大陸(南方各大陸加上印度)和勞亞大陸(北美和歐亞)組成的複合古大陸。
魏格納首次提出大陸漂移觀點時,許多證據來自他對古氣候的研究。他注意到,各大陸上存在某一地質時期形成的岩石類型出現在現代條件下不該出現的地區:如在極地區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熱帶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區發現有古代的冰層。運用將今論古的原則,魏格納把冰川活動的中心放在當時的旋轉極附近,而珊瑚礁和蒸發岩分布的地帶放在赤道附近,用這種方法確定了各大陸當時的古緯度。對古緯度和現代緯度的比較,魏格納得出了大陸漂移的結論。
魏格納認為,大陸漂移對現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陸上動物群和植物群的顯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釋。使魏格納和以後的調查者們獲得深刻印象的一些例子有:南美和非洲都能見到的具有類似蠑螈的骨骼構造的淡水爬行動物中龍,它不可能遊過大洋;大西洋兩岸的古生代海相無脊椎動物化石組合很相似;南極洲三疊係中有許多陸生爬行動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陸上同樣存在;二疊紀舌羊齒植物群(一個獨特的植物組合)的種子蕨化石,見於南方的各個大陸和印度。古生物學的證據曾引起過人們眾說紛紜的爭論,迪茨在1967年就人們爭論的證據發表了一篇評論,其中有霍爾登所作的若幹饒有趣味的圖群。
如今,這些爭論都已是曆史的陳跡,從這裏我們可以見到,以舊框架收集新事實隻是徒勞,用舊理論去解釋事實又往往導致荒謬。
南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地層兩兩相似,使魏格納獲得了深刻的印象。大西洋兩岸所共有的地質現象更加證明這兩塊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
在北大西洋兩岸的兩塊大陸,有一條非常重大的古山係,被稱為加裏東山脈。如今在大西洋東岸的挪威看到的是山係的西段,這條山係通過愛爾蘭以後似乎淹沒在大西洋下。可是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則有一個古山係仿佛從大西洋裏爬上來,它和歐洲的加裏東山脈有許多相同之處。這個在北美出現的山係被稱之為老阿巴拉契亞山脈。魏格納認為北美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曾一度和歐洲的加裏東山脈相連。如果把大陸拚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條連續的山係。
岩石中含有磁性礦物,在地球磁場的影響下,岩石形成時就受到磁化,從而保存了它們形成時間和地點的地球磁場方向的古地磁記錄。通過對岩石所記錄的古磁場的傾向和傾角的測量,可以計算岩石形成時地球磁極的位置。
人們從各個大陸不同時代的地層裏測出幾千個古磁極的位置,連接任一大陸不同時期的古磁極的線,就是那個大陸的視極移曲線。將各大陸視極移曲線比較,調整的結果表明,在2億年前的所有大陸曾是一塊共同的大陸-泛大陸。魏格納最後卻因為尋找證據而去世了,他的屍體在第二年才被發現。
美國大峽穀
美國大峽穀
美國大峽穀位於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西北與猶他州、內華達州交界處凱巴布高原的三角地帶。由於科羅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羅拉多大峽穀。這一大片隆起的高原,最深處達1500米,地形險峻綺麗,地質多由花崗石構成,色彩奪目,大峽穀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科羅拉多河流經大峽穀,將大峽穀分為北峰和南峰。南北峰相距隻有十英裏,但駕車需繞行5小時約215英裏。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瀉,經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全長2320公裏。“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故名。”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受保護的天然遺產之一。
科羅拉多大峽穀的形狀極不規則,大致呈東西走向,總長349公裏,蜿蜒曲折,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匍伏於凱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寬度在6公裏至25公裏之間,峽穀兩岸北高南低,平均穀深1600米,穀底寬度762米。科羅拉多河在穀底洶湧向前,形成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壯觀,其雄偉的地貌,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奇突的景色,世無其匹。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來此遊覽時,曾感歎地說:“大峽穀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
巨人之路
在英國北愛爾蘭的安特裏姆平原邊緣的岬角,沿著海岸的懸崖的山腳下,大約有3.7萬多根六邊形或五邊形、四邊形的石柱組成的賈恩茨考斯韋角從大海中伸出來,從峭壁伸至海麵,數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海之濱。被稱為“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海岸包括低潮區、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頂端的道路和一塊高地。峭壁平均高度為100米。巨人之路是這條海岸線上最具有特色的地方。這三萬七千多根大小均勻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形狀很規則,看起來好像是人工鑿成的。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壯觀的玄武岩石柱林。它們以井然有序、美輪美奐的造型,磅礴的氣勢令人歎為觀止。“巨人之路”是世界自然奇觀。屬於世界自然遺產,也是北愛爾蘭著名的旅遊景點。
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橫截麵寬度在3-51厘米之間,典型寬度約為0.45米,延續約6000米長。岬角最寬處寬約12米,最窄處僅有3、4米,這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在這裏,有的石柱高出海麵6米以上,最高者可達12米左右。也有的石柱隱沒於水下或與海麵一般高。
站在一些比較矮小的石塊上,可以看到它們的截麵都是很規則的正多邊形。不同石柱的形狀具有形象化的名稱,如“煙囪管帽”、“大酒缽”和“夫人的扇子”等。
巨人之路的傳說:巨人之路又被稱為巨人堤或巨人岬,這個名字起源於愛爾蘭的民間傳說。一種說法說“巨人之路”是由愛爾蘭巨人芬·麥庫爾建造的。他把岩柱一個又一個地運到海底,那樣他就能走到蘇格蘭去與其對手芬·蓋爾交戰。當麥庫爾完工時,他決定休息一會兒。而同時,他的對手芬·蓋爾決定穿越愛爾蘭來估量一下他的對手,卻被麥庫爾巨人那巨大的身軀嚇壞了。尤其是在麥庫爾的妻子告訴他,這事實上是巨人的孩子之後,蓋爾在考慮這小孩的父親該是怎樣的龐然大物時,也為自己的生命擔心。他匆忙地撤回蘇格蘭,並毀壞了其身後的堤道,以免芬·麥庫爾走到蘇格蘭。現在堤道的所有殘餘都位於安特裏姆海岸上。
另一種說法中,巨人之路是愛爾蘭國王軍的指揮官-巨人芬·邁庫爾為了迎接他心愛的姑娘而專門修建的。傳說愛爾蘭國王軍的指揮官巨人芬·麥庫爾力大無窮,一次在同蘇格蘭巨人的打鬥中,他隨手拾起一塊石塊,擲向逃跑的對手。石塊落在大海裏,就成了今日的巨人島。後來他愛上了住在內赫布裏底群島的巨人姑娘,為了接她到這裏來,才建造了這麼一條堤道。
巨人之路的形成:從空中俯瞰,巨人之路這條赭褐色的石柱堤道在蔚藍色大海的襯托下,格外醒目,惹人遐思。但是是什麼樣的自然偉力造就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奇觀呢?
現代地質學家們通過研究其構造,揭開了“巨人之路”之謎。“巨人之路”實際上完全是一種天然的玄武岩。白堊紀末,雛形期的北大西洋開始持續地分裂和擴張,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擴張的中心,也是分離的板塊邊界。上地幔的岩漿從中脊的裂穀中上湧,覆蓋著大片地域,熔岩層層相疊。
當時,北大西洋的主體位置已定,但它的邊界則處在形成和變化階段。北美大陸與亞歐大陸雖已分離,但現已分離的北美大陸和歐洲之間新形成的海道依然處在發展之中。大約八千多萬年前,格陵蘭的西海岸與加拿大分離,但東南海岸仍與對麵的不列顛群島西北的海岸緊緊相連。大約兩千多萬年後,這些海岸開始分離。這一係列的地質變遷,導致大西洋兩岸地殼運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現在的斯凱島、拉姆島、馬爾島和阿倫島上,以及在蘇格蘭本島的阿德納默亨角和南部的愛爾蘭的斯利夫·加利翁、克利夫登和莫恩均有大的火山。這些古老的火山在其初期時景色一定十分壯觀,但有關當時的情況所留下的最重要的記錄就是洪水、高原和玄武岩。
大約五千多萬年前(即第三紀),在現在的蘇格蘭西部內赫布裏底群島一線至北愛爾蘭東部火山非常活躍,現今愛爾蘭和蘇格蘭兩島的熔岩高原就是當時大規模的熔岩流形成的。噴發出來的玄武岩是一種特別灼熱的流體熔岩。有記載,它的下坡流速每小時超過48千米。流體熔岩較容易散布於很大的麵積,於是就有“泛濫玄武岩”這一術語。它們形成的大塊熔岩遍布整個火山活動區。在印度的德幹高原也有類似的地質情況,在4000-6000萬年前,德幹高原形成了70萬立方千米的玄武岩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