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目模糊的科技形象
專家來稿
作者:周文萍
電影《地心引力》海報
2013年11月20日,美國3D影片《地心引力》在國內上映,中國觀眾驚喜地發現中國太空站“天宮一號”在影片後半段閃亮登場,成為女主角回到地球的唯一希望。一時間,“中國的科技成果客觀上拯救了美國航天員”,“俄羅斯惹禍,美國遭殃,靠中國救人,……中國航天器最終成功幫助美國宇航員脫險。”[1]的說法遍布網絡,令國人小小的興奮了一下。
但是,《地心引力》對“天宮一號”的表現也引起了部分觀眾的不滿,有評論認為該片將“天空一號”的內部操作係統設計為與西方一模一樣,讓女主角在不識中文的情況下僅憑記憶就能進行操作,是對中國的侮辱。[2]
《地心引力》對中國的表現到底是好是壞,中國觀眾對此到底應該批評還是讚賞?筆者看來,單就影片自身其實難以判斷,但如果結合美國電影裏中國形象的發展變化來看,《地心引力》裏“天宮一號”的形象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一
長期以來,美國電影裏的中國都是一個古老落後的東方國家,美國人心中的中國也是一個古老、神秘、落後的國度。陰險狡詐的傅滿洲、謙遜恭順的陳查理、苦難的大地、待拯救的世界、功夫等成為美國電影描述中國的定型化形象,不斷被複製與傳播。筆者曾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總結:“傳統美國電影裏的中國形象帶有強烈的東方主義色彩:中國是西方文化的他者,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度,‘非人’的低等民族,統治者專製殘忍,人民堅強忍耐、麻木愚昧,以動物般的堅韌卑下地生活,等待西方文明對他們的拯救。對西方人而言,中國人並非獨立平等的可理解的‘人’,他們被設定在社會邊緣,或者是不懷好意、神秘莫測的危險的罪犯,或者是恭順的犧牲者與服務者。在中西方的種族與性別關係中,西方永遠是征服者與支配者,而中國卻隻能處於被征服與支配的邊緣地位,正如東方女性總是被西方男性所征服,中國男性也總是被女性化而失去對於女性的吸引力。”[3]對異國的想象顯示出了想象者的觀念和意識,美國電影對中國“他者化”的塑造方式維護了美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優越感,好萊塢並不會輕易加以改變。因而即使是當今一些以中國功夫英雄為主人公的美國影片,也會將主人公設計為沉默寡言、清心寡欲的“非常”(並非正常)英雄,如李小龍在《龍爭虎鬥》和成龍在《尖峰時刻》裏扮演的同樣名為李的警察角色便是如此。好萊塢對中國形象的此類描述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電影對自身的形象塑造,21世紀初的《英雄》、《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一係列古裝武俠大片向人們展示的也正是中國作為東方古老帝國的奇觀景象。
但是,美國電影對中國形象的塑造也並非完全不可改變。比較文學學者孟華指出:“套話的產生和消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取決於經濟、軍事、政治力量的關係對比以及人民心態的變化。因此,我們不能否認,套話雖是一種帶有套話生產國強烈主觀性的語言,但它與外在的物質條件並非無關。”[4]當今中國經濟的崛起正是促成這種改變產生的有利時機。伴隨中國GDP達到全球第二位,中國製造遍及全球、中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在中國航天飛船多次成功發射、中國成功主辦奧運會等眾多標誌性成就的影響下,今天西方人眼裏的中國已不再是一個古老帝國那麼簡單,那些單純將中國描繪為古老帝國的影片也已不能再滿足西方人的中國想象了。就以曾在北美電影市場輝煌一時的華語古裝武俠片而言,繼《臥虎藏龍》、《英雄》、《功夫》、《霍元甲》等片取得成功後,2006年後此類影片已逐漸在這個市場上失去了吸引力,投資巨大的《赤壁》、《投名狀》等都票房慘淡。究其原因,與這些影片表現的中國過於陳舊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