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地心引力》關於中國“天宮一號”的描繪順應了人們對於銀幕上中國新形象的期待,它標誌著美國電影裏一種中國新形象的出現:“科技”形象。
嚴格說來,《地心引力》並非唯一描述中國“科技”形象的美國電影,甚至不是第一部。2009年,美國災難大片《2012》中,承擔了製造人類逃生方舟任務並圓滿完成的正是中國人。而如果旁涉到電視劇,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七季(2013年)中也出現了中國科研小組根據主人公謝耳朵的理論推導找到新元素的情節。可以期待,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影視作品會出現中國“科技”形象。
中國“科技”形象的出現有利於打破好萊塢長期以來對中國古老落後的形象定位。作為“現代”的代名詞,“科技”本身便是“古代”的對立麵,以“科技”表現中國,恰恰打破了好萊塢一直對中國的東方主義描繪,能為人們呈現一個新的現代化的中國,這對中國銀幕新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是有利的。
二
由於中國“科技”形象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出現得還不多,急於將其作為“定型化形象”做過多的解讀並不合適,此處僅就前文提到幾部影視作品裏的中國“科技”形象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美國文化心理做一些分析。
(一)中國“科技”是最後的拯救者
從在《2012》裏承擔方舟的製造任務,到“天宮一號”在《地心引力》裏出現,中國“科技”成為好萊塢電影裏最後的拯救者。此種設定有其必然性:就《地心引力》而言,擁有宇宙空間站的隻有寥寥可數幾個大國,好萊塢的選擇不多。而就《2012》而言,將方舟工程放在中國,除了這裏是世界屋脊的所在地,確實表明好萊塢已注意到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強大製造力。事實上,《2012》拍攝之時,西方世界正在經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中國卻一枝獨秀,在西方世界哀鴻一片時保持經濟增長,更在2008年以大手筆成功主辦了北京奧運會。兩相對照,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的奇跡,也被當作是世界經濟最後的拯救者。《地心引力》及《2012》的設定多少反映了西方世界經濟衰退後麵向中國尋求出路的心態。
(二)中國“科技”是簡單的執行者與模仿者
不過,對好萊塢而言,西方觀眾是其首先要迎合的對象,其以西方為中心,中國為“他者”的種族秩序並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在將中國設定為西方世界最後的拯救者之後,兩部影片並未著力展現中國科技的先進。相反,在《地心引力》中,“天宮一號”的內部簡單到與美蘇幾乎一模一樣,女主人公在不認識一個中文的情況下僅憑記憶便能操作;《2012》裏,中國也僅僅是按照各國要求承擔了製造方舟的任務,是一個忠實的執行者。無論有意無意,這些描述仍然暗示著中國在具有強大製造力的同時缺乏創意。甚至在《生活大爆炸》中,中國科研小組根據美國科學家的錯誤計算發現了新元素的情節更是暗示了中國科技的造假可能。可以說,這些表現使美國影片在以“科技”形象展現中國先進一麵的同時又將許多負麵信息摻雜其中,使其仍然保持著西方人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