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複古中的遺憾(2 / 3)

(一)演員表演過於現代化,缺乏力度和表現力

由於無法利用聲音,演員必須用比較大的動作體現人物的心理狀況和情緒變化。因此,默片時代演員的表演帶有誇張性。與“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的現代表演美學不同,這種偏於外化的演繹方式逐漸形成了默片時代獨特的電影文化和表演美學。默片裏通過鏡頭語言對演員的動作和表情特寫進行放大,進一步強化表演本體的塑造力,產生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極富個性的肢體動作和滑稽表情成為時代的永恒,《大獨裁者》、《摩登時代》等無聲電影被譽為無聲電影之經典。在德國默片《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裏,演員卡爾·梅育運用豐富的麵部表情,一挑眉一瞪眼,將凶惡又難以捉摸的卡裏加裏博士詮釋得入木三分,讓人不寒而栗。僅通過表情和動作,便把角色的內心世界剖析透徹,是默片時代裏最純粹的表演藝術,是影迷和演員至今仍借鑒和推崇之處。

相比之下,《藝術家》裏演員現代化、生活化的表演方式無法契合默片的藝術樣式。讓·杜雅爾丹確實有幾分老牌好萊塢影星的風範,而貝熱尼絲·貝喬眉目間的奕奕神采很適合演繹喜劇默片。可是整部影片下來,我們除了能記住喬治充滿魅力的笑容和芭比自信的氣質外,似乎並無其他關於角色內在的深刻印象。喬治富有魅力的銀幕形象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他的麵部輪廓在黑白影片的光影處理下十分生動地重現了默片時代的影星風采,符合默片時代的人物審美,能讓觀眾很快地入戲。可是讓·杜雅爾丹對人物的詮釋整體來說略顯平庸,在表現主人公在不同情景下的心境之時表演缺乏生命力。例如,當喬治發現芭比匿名買下他的所有拍賣品時,讓·杜雅爾丹僅用微微皺眉來表現主人公彼時的驚訝、憤怒與屈辱,臉上缺乏明顯的表情變化,近乎麵無表情。觀眾很難從他的表演中體會到喬治“今非昔比”的痛苦心境。他的演繹放在講求微相藝術的現代電影裏勉強合格,而在一部默片則力道不夠。其表演力度和表演技巧與默片時代的巨星相去甚遠。表演上的“輕”與“浮”不免成為《藝術家》的一個缺憾。

(二)電影配樂平庸,缺乏功能性和切合度

在電影錄音的三大類聲源(即語言、效果和音樂)中,音樂是默片放映中最早出現的聲音元素。早在1895年12月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在巴黎首映時,現場就有鋼琴的音樂伴奏。此後三十餘年,音樂伴奏伴隨著電影走過了整個默片時代。[2]音樂元素的加入,使無聲電影中人物形象更為鮮活和立體。音樂可以控製觀眾情緒,烘托電影氣氛,增強畫麵感染力,幫助電影敘事。音樂同時也具有輔助連接鏡頭,起到強化和解釋鏡頭語言的作用。為一部默片創作演奏樂曲是默片製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D·W·格裏菲斯的劃時代大製作《一個國家的誕生》裏解放黑奴時使用舒緩而略含不安的音樂,在表現黑奴解放後自由的同時讓觀眾感受到奴隸主的憤怒;阿貝爾·岡斯的《拿破侖》裏管弦樂隊演奏的樂曲有效地加強了電影的英雄情懷和史詩氛圍;卓別林電影作品的配樂在渲染情緒方麵更是被頌為經典,貫穿始終的歡快鋼琴曲表現了影片的喜劇情調。重複響起的音樂往往會成為一部默片的標誌,擁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地位。

《藝術家》裏的原創配樂不過不失。在表現喬治事業蒸蒸日上時配以輕鬆活潑的鋼琴曲,烘襯喬治極富魅力又自信的形象;在喬治因事業江河日下而憤怒時配以澎湃急促的管弦樂,輔助表現人物內心苦悶和絕望。而電影配樂僅僅做到與電影畫麵和人物情緒相配合,這在默片裏遠遠不夠。電影配樂的提示劇情、連接畫麵、給出暗示、解釋鏡頭等功能集體缺失。這些缺失的功能正是默片裏音樂最為重要的藝術功能。音樂在該片裏的地位被還原默片的形式主義所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