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成長,不是教育
文+楊春華
缺乏陪伴的愛
不敢老而終究老了的父親,用他的實際行動,履行了他身為人父的甜蜜責任。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年輕的父母,卻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讓孩子“投奔”各種“收容所”。
張女士是重慶某知名商場的管理人員,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倒班,她的丈夫因為工作原因要經常出差,誰來照顧兒子小華成為了張女士最為頭疼的事。按理說,張女士和丈夫是照顧小華的最佳人選,可是不工作哪有生活來源呢?兩人年齡已不小,換工作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小華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到放假,為了小華的安全,張女士便將他反鎖在家中,自己去公司上班。上班時卻常牽掛著小華在家裏會怎麼樣:有沒有爬高摔著?有沒有去動電源開關?有沒有玩火?有沒有吃了不該吃的東西?這些問題不時在張女士心頭縈繞,她上班時經常提心吊膽。小華上了小學,放學時間又很難與張女士的的工作時間同步。每天放學,小華坐校車到媽媽工作的商場,老師將小華交接給張女士後,小華便在商場的各個角落遊蕩,張女士依然為兒子提心吊膽。直到有一天,小華的班主任劉老師到商場購物,見到小華的情狀,便同張女士商量,願意放學後帶小華回家,等張女士下班再將小華領回。從此,小華放學後有了老師的照顧,媽媽不用再擔心他的安全,還能按時用餐。但張女士家離劉老師家很遠,她下班後還得穿過大半個城市去接小華,再一起回家。每天回到家,張女士和小華已是疲態盡顯。
名人同樣有這樣的煩惱。楊瀾至今記得兒子一歲多時的一個場景。那是兒子出生後,楊瀾第一次比較長時間地出差,要離開兒子五天。那天回家時,楊瀾發現兒子臉上的表情特別有層次,先是把臉轉過去,憋了半天之後才委屈得哭出了聲,最後把楊瀾的眼淚也帶出來了。兒子當初這個無比豐富的表情,深深地定格在楊瀾的心裏,她意識到孩子幼小時期不能離開母親。三歲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損失,以後會很難彌補。後來,她下定決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職媽媽”。
對於自己當初的這個決定,楊瀾至今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可是,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調和。女兒吃奶才三個月時,剛好遇上申奧,楊瀾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來回跑,怎麼辦?心中有百般不願,也曾想方設法努力掙紮,可最後還是不得不提前給女兒斷了奶。說起這件事,楊瀾依然一臉無奈。幸虧如今已上小學的女兒能體諒理解,還會開玩笑地說:“我也為申奧做過貢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