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星星的孩子”不再沉默(1)(1 / 1)

是成長,不是教育

文+龍雨亭

有一群星星的孩子

有一群孩子長得很可愛,可是到兩歲多了,都不肯開口說話,甚至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這群孩子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星星的孩子”。“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在醫學上,他們被稱為孤獨症兒童或者兒童自閉症。

說到“自閉症”的問題,很多人首先會問,它到底是一種先天疾病還是後天疾病?正確的答案是:有先天的,更也有後天的——人體的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出現先天殘障,如先天盲聾、先天心髒病、先天肢體殘缺等等。大腦是人體器官的一部分,當然也不例外,所以不能否認先天“自閉”的可能性。但其實多數孩子都是由於後天不良環境導致形成的一種心理疾病,而這樣的孩子,當我們改變他們生活的環境,就能慢慢恢複健康。

來自中國台灣的小蕭維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三歲那年,小蕭維的父母為了更好的教育,便把小蕭維帶到了美國生活。但是,由於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小蕭維對於那邊的生活環境感到非常陌生,身邊沒有同齡小朋友的陪伴,每天就隻在家裏自己玩耍,久而久之,他便出現了一些奇怪的舉動,比如他喜歡原地打轉,還喜歡把玩具車整整齊齊排成一排,並不準人將之擾亂。此外,他怕和人的目光接觸,連自己的媽媽看他,隻要目光一和他眼睛對上,他就立刻轉走。這些症狀引起了小蕭維媽媽的注意,為了小蕭維的成長著想,一家人為小蕭維做了全麵而繁瑣的檢查,最終被確診為自閉症。這個結果對於一家人來說,無疑是個晴天霹靂。小蕭維的父母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這個看上去聰明可愛的孩子怎麼會是個自閉兒?小蕭維的父母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治愈孩子。他們先帶孩子參加了一些康複治療班,可是效果不太明顯,最後決定把孩子帶回台灣,讓他像其他正常孩子那樣生活——越是孤獨的兒童便越是需要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回到台灣後,小蕭維的媽媽給小蕭維報了許多課外學習班,例如團體音樂課、中華文化課、繪畫等等,目的是增加他與其他孩子接近的機會。在大家的耐心幫助下,小蕭維越來越不害怕陌生人了,慢慢適應了和其他孩子的交流,還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在小蕭維6歲那年,他甚至可以在公開場合表演,還舉辦了個人音樂演奏會。他的自閉症痊愈了。

小蕭維的遭遇再次說明,玩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就在不久前,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也提出,長大,孩子能在互動中學習基本的交流、溝通技巧,懂得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並通過小夥伴的反應,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為,培養正向的社交互動能力。由此可見,讓孩子從小和玩伴一起玩耍,對孩子心智健全成長,預防各種心理疾病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