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優心態管理》(1965)

這本書的核心是“協同作用”,通過“開明的管理”,使公司和員工的利益達到統一。馬斯洛的這本書很快便在北美、日本的企業管理和培訓界中獲得好評,他也被看作企業人性化管理運動的奠基人。

《科學心理學》(1967)

本書探討科學研究中的心理學問題,它要說明的中心思想是:科學是科學家人性的產物,它不隻是審慎的、因襲的科學家的製品,而且是勇敢的、革命的科學家的突破和創新。馬斯洛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著重討論了心理學家作為科學家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創新途徑。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0)

本書是馬斯洛生前親自選定而去世後出版的一部有關人性與社會關係問題的文集。在這本書中,他進一步論證說,在自我實現的需要之外,還有一些需要——這就是超驗的需要或超個體的需要,其核心是宇宙、宗教和神秘的存在領域。作為西方心理學第四勢力的超個人心理學思想已孕育而生。

蒙田

米舍勒·愛岡·德·蒙田(1533~1592),法國偉大的思想家、作家,獨具個性的人文主義者。

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情感的冷峻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進行細致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他的思想結晶《隨筆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蒙田生平

1533年2月28日,米舍勒·愛岡·德·蒙田出生於波爾多附近的佩裏戈爾,蒙田的母親是西班牙人的後裔,父親則是法國波爾多附近的一個小貴族,他在意大利當過兵,吸收了一些新穎的教育思想。當時的貴族不看重學問,以從戎為天職,所以後來蒙田也常常說他不是學者。他們一家人都是天主教教徒,蒙田一生都堅持天主教的信仰。

1535年至1539年,蒙田被送到農村家庭寄養,以農民夫婦為教父母,並由隻說拉丁文的老師教導,因此以拉丁文為母語。

1546年,蒙田畢業於波爾多的居耶納中學。之後又進入吉耶訥學院學希臘文、法文、修辭術,還開始學習法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深居簡出,閉門讀書思考。他讀古希臘、羅馬作品時不斷寫心得,作筆記,為他後來的《散文集》打下基礎。為了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後來蒙田到圖盧茲專修法律。

1554年,學業結束後的蒙田被任命為佩裏格間接稅最高法院的推事。

1557年,又進入波爾多最高法院工作。

1558年,蒙田結識拉博埃西,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博埃蒂西對蒙田後來的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1559年,蒙田陪同弗朗索瓦二世國王巡視巴黎。

1561年,蒙田被波爾多最高法院派往巴黎,以解決居耶納省的宗教叛亂,曆時一年半。

1562年,蒙田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

1563年,由於拉博埃西的離世,蒙田大受打擊,情緒極為低落。

1565年7月,蒙田與波爾多市議員的女兒弗朗索瓦茲·德·拉夏塞涅結婚。令人遺憾的是,他們所生育的兒女大多夭折,隻有一女長成。

1568年,其父親逝世,蒙田繼承他的封號、領地與家業,成為一家之主。

1569年,蒙田在巴黎出版雷蒙·塞邦的《自然神學》的譯本。

1570年,厭倦了政治與官場的蒙田賣掉了自己波爾多最高法院顧問的官職,前往巴黎為他的摯友拉博埃西出版生前留下的拉丁語詩、法語詩和一些翻譯作品。

1571年,38歲的蒙田回到故居,一頭紮進圓塔三樓上的藏書室,過著隱居的生活。雖然蒙田把自己的退隱看作是暮年的開始,是從所謂“死得其所之藝術”的哲理中得到啟示的。但是在後人看來,他退隱的真正原因是為了逃避社會。他崇尚自由,讚美靜謐與閑暇,向往優遊恬適的生活,不過他的隱居生活卻是積極的,除了埋頭做學問以外,他還積極從事寫作。

1572年,他開始撰寫《隨筆集》。

1572年至1574年,國王決心平息宗教叛亂,派出三支軍隊向新教徒進軍。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蒙田同居耶納省的天主教紳士們加入其中一支軍隊,參加了這次國內戰爭。

1577年,蒙田被納瓦爾國王封為侍臣。

1578年,蒙田患腎結石症,從此病痛與他相隨,直至離世。

1579年,《隨筆集》第一卷編完。開始撰寫第二卷。

1580年至1581年,遊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回國後出任波爾多市長直至1585年,並繼續增修《嚐試集》。

1587年,重回舊居續寫他的隨筆。

1588年,《隨筆集》一、二、三卷的第四版問世。一、二卷共增加了六百處。是年,蒙田認識德·古內小姐。她對蒙田本人和他的著作深表敬佩,蒙田對這位頗有才學的年輕的女士也很是喜歡,從此雙方開始往來,蒙田把德·古內小姐認做了自己的“幹女兒”。

1589年至1592年,蒙田為《隨筆集》新版作準備。這次新版增加了1000多處,其中1/4都涉及到他的生活、愛好、習慣和思想。其實從他開始寫《隨筆集》的20年來,他的書越來越濃重地帶有他個人生活和坦白胸懷的色彩。後人評價:蒙田寫作《隨筆集》是在向世人暴露自己的思想,他在寫書的同時也塑造了自己。

1590年,蒙田寫給亨利四世一封文筆優美的信,這是他政治生命的遺囑。

1592年9月13日,蒙田病逝於蒙田堡。留下一本用來出第五版的《隨筆集》手稿。

1595年,德·古內小姐將蒙田留下的《隨筆集》新版整理出版。

蒙田著作

《隨筆集》(1572~1592)

《隨筆集》是蒙田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思想記錄,全集共3卷,107章,由很多篇長短不一的文章構成,每篇有一個題目,討論一個獨立問題,彼此之間不一定有聯係。作品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麵,如友誼、愛情、教育、善惡、生死、信仰等,它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於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彙,並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這部文集中作者旁征博引,觀點獨特,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性和高度的思想獨立性。它行文恣肆汪洋,語言平易流暢,在當代形成了一種清新獨特的文體風格,從而開創了隨筆這一文學體裁的先河,奠定了法語作為文學語言的基礎,對後世的西方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英國的培根,法國的帕斯卡、盧梭、普魯斯特、法朗士等一大批文學巨匠都吸收借鑒了蒙田隨筆的風格,蒙田因此被後人奉為“隨筆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