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認為,貫穿1700年的《英國史》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適合各種人群,應該會獲得成功,但事實完全相反。該書第一卷即遭到了包括英國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以及一些教士和非國會派新教徒等在內的幾乎所有人的一致譴責和非難。而且,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在這些人的暴怒之後,這本書甚至被完全遺忘了。
《英國史》在一年中隻售出了45本,這種失敗是不言而喻的。這次,休謨的確開始灰心喪氣了。若不是當時爆發了英法戰爭,他很可能就此放棄研究和寫作。但由於特殊的環境,休謨還是鼓起勇氣繼續這本鴻篇巨著的寫作。
此間,休謨還在倫敦出版了《宗教的自然史》一書,以及一些小型作品。
1756年,《英國史》的第二卷開始出版。相比於第一卷,此卷為許多人所接受,銷量也有了顯著的增加。
1759年,休謨發表了《都鐸王朝史》。此書也招致了很多反對的聲音,但休謨並不理會這些,他繼續潛心於《英國史》的寫作。1761年,休謨完成並出版了《英國史》。此時,該書正逐漸被人們認可,銷量也有所回升。
通過多年的著書寫作,休謨在經濟上完全自立了,甚至可以說是富有了。此時,年屆五旬的休謨回到了故鄉蘇格蘭,打算在這裏平靜的度過餘生。
1763年,赫特福德伯爵再三邀請休謨陪同自己出使巴黎,休謨隻得應邀前往。不久,休謨便被任命為使館秘書。1765年,赫特福德伯爵被任命為愛爾蘭總督,離開了巴黎。休謨擔任了臨時代辦,直到年末裏奇蒙公爵到來。
1766年初,休謨從巴黎回到了愛丁堡,打算繼續過著自己的隱居生活,但又一次事與願違。1767年,康威先生邀請休謨擔任副國務大臣。因為康威先生的人品以及自己與赫特福德伯爵的友誼,休謨隻得再次應邀。
1769年,休謨回到愛丁堡時已經頗為富有了。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也還健康。
1775年春,休謨患了腸胃病,由於最初沒有留意,這種病很快成為不治之症。1776年8月,休謨因胃癌在愛丁堡逝世。
休謨著作
休謨部分主要著作:
《人性論》(1738)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誌、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礎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輔相成的“同情感”等觀點。並試圖把實驗推理的方法推廣應用於精神哲學,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從而建立一個新的科學體係。
《道德原則研究》(1750)
在本書中,休謨以認識論懷疑主義和心理學情感主義作為前提和基礎,把道德定義為一些品質,把同情看作是作為所有社會生活和個人幸福的基礎的人性之事實。它是休謨關於道德思考的結晶。
《政論文集》(1752)
本書的出版使休謨進入了經濟學家的行例,在書中,他引入了幾個18世紀的“古典經濟學”據以建立的新觀念。其主要見解有:構成財富的不是貨幣而是商品;貨幣流通量應與市場貨物量相聯係;低利率不是貨幣過剩而是貿易興旺的現象;沒有一個國家能隻為貴金屬而維持出口;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原材料、氣候和技能的優勢,因此產品的自由交換是互惠的;窮國弄垮富國乃因其所生產的不足以在交換中占多少分量。
《宗教的自然史》(1757)
本書與《關於自然宗教的對話》是休謨的關於宗教的相輔相成的兩部著作,其主要內容是介紹了多神教是人類最初的宗教,多神教的起源,多神教的各種形式——寓言、英雄崇拜,一神教從多神教中脫胎而出的起源等。
《英國史》(1761)
這本書的出版被看作一件具有文化意義的事。在書中,作者不僅追溯國王和政治家們的業績,並且極力為讀者呈現出有教養階層的思想關注。它更充實地為公允建立了更高的標準。在當時看來,《英國史》的問世,實屬一個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