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是這對家世良好的夫婦的第二個兒子,之後他們還生育了一個女兒。休謨的父親約瑟夫·休姆才華橫溢,不幸的是他在休謨幼年時便英年早逝,留下妻子隻身照顧他們的三個子女。
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在具有非凡美德的法爾科內夫人的悉心撫養下,童年的休謨還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對文學的興趣便是在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這個興趣後來甚至成為主宰他一生的激情,成為他快樂的主要源泉。
12歲時,休謨早於正常入學年齡兩年,提前前往愛丁堡大學就讀。因為好學、冷靜、勤奮的天性,他在家人的建議下選擇了法律專業,但很快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愛的是哲學。所以,他並沒有刻苦鑽研當時著名的法學家富特和維紐斯的著作,而是如饑似渴地閱讀著西塞羅和維吉爾的作品。
18歲時,休謨在哲學方麵的研讀成果促使他徹底麵對這個“全新的思考領域”,並使他下定決心“拋棄其他所有快樂和事業,完全奉獻在這個領域上”。但傾心哲學研究是需要足夠的物質保障的,而由於長子繼承家產的風俗,休謨所得到的微薄的家產能維持生計的時間極為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1734年,休謨隻身前往異鄉經商,但他很快便發現自己並不擅長。就是這年,他將名字從休姆改為休謨,因為英國人很難以蘇格蘭的方言正確念出休姆這個名字。
經商失敗數月後,休謨便去了法國。為了潛心研究學問,他隻得在鄉下隱居,並製定了一生的計劃。他嚴格執行著自己的計劃,並過著一種非常簡樸的生活,以彌補財產的不足。
最終,通過在法國三年的隱居生活,休謨完成了《人性論》的寫作。1737年,他去了倫敦。1738年,《人性論》正式發表。雖然該書在現代備受矚目,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用休謨自己的話說,“媒體對這本書的反應是一片死寂,甚至沒有激起任何狂熱者的抱怨。”
雖然《人性論》在當時極不成功,但該書的寫作過程是異常艱辛的,幾乎使得年輕的休謨達到精神錯亂的地步。為了恢複正常的思考能力,休謨決定暫時返回平凡生活。
所幸,《人性論》的沉寂並沒有打倒休謨,他在鄉下很快便恢複過來,並繼續自己的研究。1742年,由於感覺《人性論》的失敗是由於寫法的緣故,休謨在愛丁堡重寫了《人性論》的前半部分,即《人類知性研究》。
1744年,休謨在出版《道德和政治論文集》一書後,申請擔任愛丁堡大學的倫理學和精神哲學係的教授,但被拒絕。
1745年,休謨應邀擔任安南戴爾侯爵的家庭教師,前後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休謨的職務和薄產也因此而有了顯著的改善。1746年,休謨又應邀成為聖·克萊爾將軍的遠征軍秘書,次年,他又做了這位改任英軍駐維也納和都靈宮廷使節的秘書。在休謨的一生中,這兩年是他惟一中斷研究的時間。他愉快地度過了這兩年,並且獲得了足以自立的錢財。
休謨在都靈期間,其《人類知性研究》在家鄉愛丁堡出版。與《人性論》的“一片死寂”相比,該書獲得了一定的反響。
從意大利回到英國後,休謨發現米德爾頓的《自由探詢》一書備受關注,而自己再版的《道德與政治散文集》卻像以前一樣仍沒有受到多大歡迎,這使他感到十分羞辱。然而,這些挫折都沒有對他的研究和創作造成任何影響。
1749年,休謨再次回到鄉下,在哥哥家中住了兩年,此時,他的母親已經過世。在這兩年期間,休謨完成了《政論文集》和《道德原則研究》(即《人性論》重寫的另一部分)兩書的寫作。與此同時,休謨的第一本著作《人性論》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甚至需要再版才能滿足逐步增加的銷量需求。
1751年,休謨從鄉下回到城中居住。1752年,他在愛丁堡出版了《政論文集》。該書初版即獲成功,在國內外大受歡迎。同年,《道德原則研究》也一並出版。此書雖然最被休謨看好,但問世之後卻無人問津。
1752年,休謨被聘為蘇格蘭律師公會圖書館管理員。雖然這份工作收入微薄,但卻使他有了博覽群書的機會。於是,他製訂了《英國史》的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