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古稀衰年仍身涉險 抱憾終生不見太平(1 / 3)

在郭威剛起兵的時候,馮道就知道這場戰爭毫無懸念,肯定將以郭威勝劉承祐敗告終。那時候他就在思考一個問題,該不該率百官勸進?

李從珂打到京城的時候,他曾率百官勸進。石敬瑭甚至耶律德光打進京城的時候,他都積極地對他們表達了歸順的意向。郭威打進京城呢?

郭威雖然是以“請罪”的名義起兵的,但誰都看得出來,他是奔著皇位來的,他的目的就是想做個皇帝。

郭威做皇帝,無疑要比劉承祐好上一百倍的。他開明,賢能,有思想,有魄力,如果他做了皇帝,是絕對不亞於李存勖、李嗣源、劉知遠等人的。

可是,就算是李存勖、李嗣源、劉知遠,他們建立的國家,又能延續多少年呢?那些國家也曾經給他帶來過無數的夢想,但是這些夢想都一個個破滅了。現在郭威進京,就算他建立一個新的國家,這也無非就是曾經那些國家的翻版而已,它的到來,帶給人的感覺,既不是歡呼,也不是絕望,而是無聊,深深的無聊。

曆史已經走進了這樣一個怪圈,仿佛是一頭瞎眼的驢子在磨盤前飛快地轉過,所有的動作都是一些無意義的重複和輪回。

馮道忽然升起一個奇怪的念頭,假設郭威進京後,不做皇帝,帝位仍然在劉家延續,這樣,時間的節奏會不會就此發生改變呢?這個世界的狀況會不會就不再是以前的重複,而出現一些新的氣象?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隻要大家不是每次都一窩蜂地擁戴新皇帝,那麼朝廷的更迭就不會這麼頻繁,一個朝代就能夠保持長久了。

這些想法讓馮道自己都忍不住啞然失笑。當一個人實在沒法掌控身邊一切的時候,他就會把自己交給無理性的直覺,交給特別的征兆,交給神秘的力量。還有,就算是倡導,那也應該在前麵的朝代裏,而不是現在。現在大家都養成習慣了,再倡導,還有意義嗎?

盡管如此,馮道仍然十分興奮,直覺是如此強大,它取代了一切,讓他的全部心思都不得不跟著直覺走!

就算這個直覺是錯誤的,最終郭威如願以償當了皇帝,也可以藉此打擊一下郭威,讓他明白,當個皇帝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他必須要倍加珍惜,想辦法把這個皇帝當好!

馮道決定不勸進。隨著郭威離京城越來越近,尤其是劉承祐死後,已經有很多大臣跑來動員他,希望他帶頭,率領百官勸進了。馮道知道,大家都拿眼睛瞧著他,看他的一舉一動。因為他德高望重,因為他既置身事外又與郭威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他幾十年在官場上穩坐不倒的傳奇經曆。他的行動就是風向標,就是將來通往高官厚祿的道路。

但他什麼行動都沒有。別人來動員他,他就笑一笑,淡淡地說:“不著急,再等等吧……”

乾祐三年(950年)11月23日,郭威已經進入了開封城。讓他奇怪的是,他沒有看到曆次改朝換代時曾經看到過的那樣,百官分兩列站在城外的大道兩旁,夾道歡迎,捧著表向他勸進。進城以後也見不到百官的這些壯觀行動。雖然零零星星也有一些官員跑來投奔他,但都是些不怎麼重要的角色,更沒有大夥兒的集體行動。

郭威心裏不免有些失望,同時也很奇怪。本來這次進京,他的心中是充滿激動的。一來,劉承祐已死,除了他郭威,還有誰來當皇帝呢?大家肯定都會積極支持他的。二來,馮道與他的關係一向不錯。以前有人造反進京,馮道都會積極率百官勸進,何況是自己……但結果全然不是這樣。

郭威很想去問問馮道是怎麼想的,但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家都瞧著他的一舉一動,他可不好動身。於是便打發他的義子柴榮去見馮道。

馮道在自家堂上接見柴榮,行過禮後,柴榮笑著說:“老太師,我們又見麵了,記得上次還在遼營裏。太師回中原後,本來該勤來太師府上問候您的,無奈公務在身,一直沒找到空閑時間,請太師多多原諒!”

馮道見這個小夥子這麼會說話,也高興地說:“沒關係,大家都是為國為民辛苦做事,忙一點是再好不過了!”

柴榮說:“不過這四年多的時間裏,老太師一點都沒有變啊,身體還是那樣棒,精神還是那樣旺!”

馮道搖搖頭說:“不行了,腿病嚴重,如今行動都不太方便了……”

柴榮說:“我義父這次進京請罪,本來該立刻就來見老太師的,無奈要確保京城安寧,事情太多。所以他就先派我來了。我義父說了,等他忙過這陣,隨後就來,請老太師諒解。”

馮道知道柴榮說到關鍵問題了,忙說:“郭將軍這次大老遠進京來,舟車勞頓,確實很辛苦。老夫應該去問候他才是!”

柴榮沒有得到確切話,又說:“我義父也是實在被逼得沒有辦法。他這次進京,本意是想向皇帝請罪的,誰知皇帝受奸小蠱惑,誤解我義父,最後還被奸徒給殺害了。現在京城亂成一片,我義父的意思,是想請老太師出來監國主持政局,收拾局麵。不知老太師意下如何?”

馮道偷瞧了柴榮一眼,這個年輕人,厲害!把軍將到他頭上,把話遞到他嘴邊,就等著他說呢!

馮道微微一笑,說:“老夫古稀之人了,頭昏目花,行走不便,在本朝高祖的時候,老夫就多次申請告老還鄉,無賴高祖一定要挽留老夫。好說歹說,給了個太師之位。你是知道的,太師其實已然是退居二線,不問朝中事情了!老夫每天的工作就是修身養性,苟延殘喘,怎麼可能出來主持朝政呢?這件事,郭將軍恐怕還得和朝臣們商量一下,找一個妥善的辦法才好!”

馮道始終不鬆口,柴榮也沒辦法,寒暄幾句後,悻悻地離去了。

隨後,馮道便率領百官接見了郭威。郭威見到馮道後,猶豫了一下,但還是用下官拜見上級的禮節,給馮道磕頭行禮。而馮道呢,竟還坦然地接受了郭威的大禮,隻說了一句:“郭將軍,快請起來吧!你這次回來,真是太辛苦了!”

郭威一愣,一下子覺得心裏非常沒意思。雖然柴榮已經告訴他馮道的態度很不明朗,但是他始終堅信,馮道會積極支持他,勸進他的。無論從馮道的性格,他以往的作為還是自己與馮道的關係,他都覺得,在見到馮道的時候,一定會聽到一片山呼海嘯般的擁戴聲。他甚至都在心裏打好了腹稿,要怎樣推辭才既向眾臣表明忠心和謙虛的美德,又能讓大臣更加堅定地對他勸進。

郭威心裏不禁有些憤懣,這些人是怎麼了?難道自己不夠資格當一個皇帝嗎?難道在他們心中,自己連劉承祐也不如嗎?

郭威不死心,第二天,他又去拜見李太後,想看看李太後的態度。

李太後算得上是五代時期很有政治頭腦的太後之一。她見馮道態度不明朗,而郭威也不敢明說要做皇帝,便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帝位留在劉家。她也是一點都沒有說讓郭威做皇帝的話,也是讓他把馮道等大臣找來,商談誰可出來主持政局。

馮道來到後,李太後看了馮道和郭威等人一眼,說:“各位大人,皇帝受奸人所害,不幸慘死。熟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無君則必生亂。大家議一議,誰可以出來做天子啊?”

眾人一時都不知道該怎麼接話。於是李太後又說:“要說繼承皇位,怕也隻能在皇室中找了。如今皇室中,可做皇位的,也就是河東節度使劉崇、忠武節度使劉信,他們都是先帝的兄弟;還有武寧節度使劉贇、開封尹劉承勳,他們則是先帝的兒子。各位大人商量下,究竟誰做皇帝最好?”

郭威說:“劉崇、劉信都隻是先帝的兄弟,按慣例似乎帝位沒這樣繼承的。劉贇則隻是先帝的義子。作為先帝嫡出的世子,隻有劉承勳了。就讓劉承勳出來做皇帝吧!”

郭威話音一落,就有幾個大臣附和他的意見。

馮道覺得奇怪了,這個劉承勳不是前不久才得了很嚴重的病嗎?現在都病入膏肓,沒幾天活頭了,怎麼郭威,以及那些個大臣還爭著讓他當皇帝呢?這不是笑話嗎?

不過仔細一想,馮道一下就明白了,郭威顯然不願意劉家人出來做皇帝,讓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做皇帝,那權力就握不到皇帝的手裏,而他郭威就將繼續有機可乘了。

如果局麵變成這樣,可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糟糕狀況,國家不會有延續的太平,而是將陷入新一輪的動亂的深淵。自己所謂的改變時間節奏,所謂改變曆史進程,所謂的思路導向,全都是一廂情願的,是辦不到的,那樣隻會毀了國家,毀了百姓。

馮道知道,對郭威的打擊隻能到此為止,到了該把郭威扶上台的時候了。於是他說道:“開封尹現在病得很重,恐怕不恰當吧?不如暫時由郭將軍監國,慢慢訪談,確定好可靠的人選再議此事。”

李太後奇怪地望了馮道一眼,她不知道馮道怎麼回事突然就變了。但是馮道口氣一變,她一下就慌了,忙說:“郭愛卿暫時監國也可以。不過,哀家覺得還是要盡快確認皇帝。劉承勳不行,那就讓劉贇來當吧,先帝的義子也是他的兒子嘛!”

大家都拿眼睛看郭威。郭威微微一笑說:“好吧,臣沒意見!”

李太後還是不放心,又問道:“那你們說,安排誰去迎接新皇帝呢?”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開腔。其實,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郭威是絕對不會讓劉贇進京來當皇帝的,很可能在半路上就把他給處決了。所謂去接劉贇,說白了,就是去給他陪葬的,誰會願意去呢!

卻在這時候,馮道說道:“稟太後,老夫願意前往!”

郭威嚇了一跳。本來他對馮道是心中有氣的,因為馮道對他當皇帝的事一直不冷不熱,不聞不問。他都已經絕望了,甚至生出了霸王硬上弓的想法。現在卻突然見馮道推薦他當監國,心裏不禁一陣狂喜。誰都知道,當監國隻是一個緩衝,從監國到皇帝,都是順理成章的事。雖然李太後又要求去迎接劉贇,但那都是李太後的一廂情願,劉贇既無戰功又無威信又沒能力,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在路上把他拿下了。

現在馮道卻說要去接劉贇,他不禁又疑惑了。難道馮道真是想去把劉贇接進京城來嗎?如果馮道真是這樣的想法,馮道是一個風向標,那絕大多數人都會支持劉贇,自己這皇帝還當得成當不成?不過他又覺得不對勁,馮道如果想讓劉贇當皇帝,他就沒有理由推薦自己當監國啊!

另一方麵,如果馮道不是真想讓劉贇當皇帝,有馮道去護衛劉贇,自己還真不好動手啊,當時候傷了馮道,自己可就罪過了。

於是他趕緊說道:“老太師都古稀之年的人了,身體又不太好,膝蓋也不太靈活,怎麼可能讓他去吃這份苦呢?太後,還是換別人吧!”

馮道笑笑說:“老夫沒事,還是讓老夫去吧!”

李太後見馮道自告奮勇,也高興地說:“老太師德高望重,做事謹慎,由他去迎接新皇帝再好不過了!”

郭威沒辦法,隻得由了馮道去。

下來後,郭威愁眉苦臉地問馮道:“老太師啊,下官真是擔心您的身體啊,這麼翻山越嶺舟車勞頓的,您吃得消嗎?”

馮道望了郭威一眼,正色說:“郭將軍,老夫要不去,別人敢去嗎?別人不敢去而強迫他去,他能把事情做好嗎?太後又放心嗎?”

郭威一下就明白了馮道的良苦用心!是啊,如果不是馮道去,李太後一定會懷疑自己要發動宮廷政變,絕不會放心自己的。同時,若讓別人去,那人知道是去送死的,求生的欲望很可能讓他在路上鋌而走險,如果再聯合劉贇的父親劉崇一起和自己對抗,那就是節外生枝了!

郭威非常感動,他討好似的對馮道說:“老太師,這樣把,我派柴榮帶一隊人馬跟著您,寸步不離保護您。柴榮這孩子細致,他會照顧好您的!”

郭威的弦外之音馮道自然聽出來了,他也不點破,笑笑說:“那就謝謝郭將軍了!郭將軍啊,你現在做監國,責任可重大了。老夫認為,郭將軍要想把監國做好,可得好好聽取太後的意見啊!當年清泰帝入主開封,文武百掛去洛陽橋勸進,但是清泰帝愣沒接招,直接去覲見太後。後來他得到了太後的支持,他以後的路就走得很容易了!”

郭威又聽明白了,這是馮道在向他暗示,意思是讓他如要稱帝,一定要把太後擱平。他對著馮道一揖到地道:“老太師放心,下官謹記於心了!”

劉贇原本是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因為生得可愛,被劉知遠收為義子。馮道與柴榮等人到徐州,告訴他要迎他回京做皇帝的事後,他雖然不太敢相信,但仍然很高興。簡單收拾一陣後,就打著天子的儀仗,威風凜凜地隨馮道往開封開拔了。

但是他們剛走到宋州,京城就傳來消息,說郭威軍中的軍官們鼓噪叛變了,他們扯了一匹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持擁著郭威,紛紛跪在地上,喊他“萬歲”!接著,他們又逼迫著郭威一起去見李太後,讓李太後一定要答應,否則就要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