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蜀漢集團的王牌兵團(1 / 2)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劉備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台後,至公元222年蜀漢建國,再到公元263年蜀漢政權的滅亡這短暫的曆史時期裏,蜀漢集團一直是較為弱小的隻支地方勢力。但蜀漢政權為何卻沒有過早的在群雄紛爭的時代消亡,而是和魏吳兩個政權形成了後來長達半個世紀的鼎立局麵?恐怕與其具有英勇善戰的部隊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這支英勇善戰的部隊不是一支部隊組成,而是由多個兵種組成,形成了蜀漢集團最為靚力的一道色彩,也成就了蜀漢集團的一時威名。

“槍杆子裏出政權”,如果沒有一支部隊,那劉備集團也不可能最終建立霸業的。蜀漢政權建立之初,其軍隊又要主要由以下兩大部分組成,即劉備入蜀前所統之兵——“荊州兵”和入主益州所得的劉璋舊部,其中以“東州兵”為主的兩個兵種。

荊州兵來源大抵是劉備客居荊州時招募的流民或是赤壁戰後收編的劉璋舊部,或是原劉表部下將領的部曲(如“霍峻有部曲數百人,魏延亦有部曲”、關羽的五百小校),這決定了其不可能是“征役”之兵,而隻可能是職業兵。這便成為蜀漢集團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後漢書?劉焉傳》記載道:“悠久的劉焉時,三輔流人數萬,收以為兵,號東州兵。”當年關中、南陽等地遭李傕、郭汜之亂,百姓們流離失所,流入益州的有數萬家之眾。劉璋之父劉焉將之全數收編為兵,號為東州兵。東州兵是由那些因身處亂世中原難以忍受而舉家避亂西遷入川的流民組成,這是東州兵的來源。這流民身份為背景組成的東州兵造就了其一些特性:無紀律、殘暴和小民特性。在劉焉死後,由於劉璋稟性暗弱,毫無威略,這時候東州兵便像脫韁一樣開始趁機侵暴益州百姓,軟弱的劉璋不能禁止。東州兵的小民特性也隻是為了生存。後來,劉璋死後,這群虎狼一般的東州兵就落到了劉備手中,成為了蜀漢集團的基層部隊。然而東州兵在其後並未在曆史上有太出色的表現,但東州兵卻是蜀漢集團建國曆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國時期,四川並不產馬,蜀漢軍隊多以步兵為主,為對付曹魏的騎兵部隊,蜀漢軍隊於是用大量裝備了弓弩,組成了強大的連弩兵部隊。看這連弩——容箭量10支,矢長八寸(古尺),弩長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鐵矢50米(連弩射程依據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變),普矢(無羽箭《玉海》曰:矢謂之飛槍)120米,單發精確射擊30米全中靶,連發快射6秒鍾射完十箭。這無疑是在冷兵器時代中是一支具有現代化裝備的勁旅,在曆次的對曹魏戰爭中都能見到他們。諸葛亮曆次北伐失利後,掩護全軍撤退的就有弩兵,其中在撤退途中射殺曹魏大將張合更是可見其威力。

三國時期,四川並不產馬,但並不代表蜀漢集團沒有騎兵。蜀漢集團不僅有騎兵部隊,而且是蜀國的三大精銳之一,那便是蜀國最具有攻擊力的騎兵部隊——西涼鐵騎。蜀國“五虎上將”馬超率領下的羌族騎兵,以馬騰舊部為基礎重新組編西涼鐵騎,使用重甲重鎧,裝備上偏向西方重騎兵,攻擊力不俗,防禦力更是強悍之極,所過之處那可是屍橫遍野,寸草不生,令敵人聞風喪膽。雖然西涼鐵騎有對付不了“強弩”的明顯缺點,但也抹殺不掉這支西方技術裝備的精銳騎兵——西涼鐵騎的功績:蜀國建立之後這支西涼兵團,他們一直把守著蜀國的邊疆之地,使得外族不敢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