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本於黃老而主刑名”,以“循名而責實”為術,以至有人認為其應為名家而非法家。“名”是“天地之綱,聖人之符”,“名正則天下治”。為什麼如此重要呢?韓非解釋得很清楚,“正名”是為了“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即依據臣屬的才能授與官職,並考察他們是否名實相符,目的在於讓人主“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這種“正名”是君主的專製之術,因為在申不害看來,臣下的所作所為要與其“名”相符,不能擅權,也不能越權。“治不逾官,雖知不言”,(《韓非子·難三》)要求臣下各按其“名”而守其責,超出職責範圍的事情,即不能言說,更不能做。嚴格限製臣下的言行舉止,無非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讓君主一人操控群臣,進而操控天下。
明君治國,而晦晦,而行行,而止止。三寸之機運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君臣》)
申不害鼓勵君主獨斷專行,要讓君主達致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的境地。“明君要把天下人當成木偶,完全靠自己的‘方寸之機’在那兒運轉天下。”這種赤裸裸的獨裁言論,即便法家也隻有申不害及後來的韓非敢於這麼肆無忌憚地宣揚。
其二,以靜製動之術。申不害認為“靜”是天地的常態,是自然規律的要求。“地道不作,是以常靜。地道常靜,是以正方。舉事為之,乃有恒常之靜者,符信受令必行也。”(《佚文》)一靜一動之間,靜必能製動,這是天之道。申不害對老子的無為之道心領神會,在道家“君人南麵之術”的基礎上進行了發揮和補充,增加了具體的內容,從而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政治意義。他說:
故善為主者,倚於愚,立於不盈,設於不敢,藏於無事。竄端匿疏,示天下無為。是以近者親之,遠者懷之。示人有餘者,人奪之;示人不足者,人與之。剛者折,危者覆,動者搖,靜者安。(《大體》)
這些話極具老、莊色彩,所不同的是,申不害將老、莊的理想主義引向了功利主義。如果說“君人南麵之術”在老、莊那裏還深深隱藏在無為之道的冠冕堂皇下,需要去挖掘和闡發的話,那麼到了申不害這裏,已經旗幟鮮明地變成了赤裸裸的君主陰謀統治術。這整套的權術由申不害為君主個人所設計,極盡陰暗和詭秘。《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保留了有關申不害之術具體內容的記載:
《申子》曰:“上明見,人備之。其不明見,人惑之。其知見,人惑(“惑”當作“飾”)之。不知見,人匿之。其無欲見,人司(伺)之。其有欲見,人餌之。故曰:吾無從知之,惟無為可以規(窺)之。”一曰。《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隨女;而有知見也,人且匿女;而無知見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無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無為可以規之。”
這是讓君主在大臣麵前裝聾作啞,不露心跡,用以靜製動的無為之道來對付那些時刻在窺測主子意圖、隨時準備逢迎拍馬投其所好的臣子。申不害認為君主越表現得高深莫測、不可捉摸,臣下才會誠惶誠恐、俯首帖耳。這種統治術帶來的隻能是君主個人專製獨裁的政治統治,而這正是申不害刻意追求的。申不害說:“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引《申子》)可見,個人獨裁才是申不害的至愛,而無為之道到了申不害手裏已經淪為了君主實現其專製獨裁的工具。毫無疑問的是,申不害的“術”,從本質上說,就是君主獨裁專製之術。陳澧說:“其所謂無為者,本於老子,因而欲使人主自專自秘,臣下莫得窺其旨。趙高說秦二世,所謂天子稱朕,固不聞聲。秦之亡,由此術也。”郭沫若說申不害“完全是以人主為本位”,是“惡性的專製獨裁主義”,可謂一針見血。“法家之令人起反感,申不害是一個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