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約公元前385—前337年),原為鄭國人,韓滅鄭後,為韓昭侯所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也,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著書二篇,號曰《申子》。”《漢書·藝文誌》稱《申子》有六篇。《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今民間所有上下二篇,中書六篇,皆合,二篇已備。”《申子》早已散佚,從《漢書·宣帝紀》顏師古注知有《君臣篇》。現存較完整的是《群書治要》卷三十六所引《大體》篇及佚文,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申子》輯本,一般認為已非原貌。
第一節 “術”論
“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太史公一語概括出了申不害學術思想的雙重性。雖然申不害一直以來與“少好刑名之學”的商鞅齊名,學者多稱“申、鞅”,被視為法家重要人物,但申、商之於刑名,取舍有別。申子過於重“術”,以致或稱之為“術家”,或稱其學說為“術治主義”。是以錢穆以為申、商並稱是錯誤的。
術,古作“術”;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行”中間夾“首”即為“道”,可見術與道,古體形似。術,又作“述”,與道本字形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術,邑中道也。”“述,循也。”道,“所行道也。”循的意義也近乎所行道。術往往訓為道,《廣雅·釋宮》“術,道也。”道術常常連用,引申為方法、途徑、學說。兩者之別在道抽象玄虛,“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係辭》)而明道、達道之法則為術。賈誼《新書·道術》:“道者,所以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儲也;術也者,所以製物也,動靜之數也。”先秦時代的道術一體性,決定了“術”成為道、法兩家共同且不可取代的重要政治術語。
《史記·韓世家》:“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按:術即刑名之法術也。”申不害的術是道術,是刑名法術,源於黃老,是道、法兩家結合的產物。
我們現在見不到作為“術家”的申不害對“術”的界說,倒是韓非專門對之作過解釋,他說:“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能)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韓非子·定法》)《尹文子·大道上》也謂:“術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窺。”可見這個“術”,就是“君人南麵之術”,是源於黃、老,由申不害發展完善的帝王專製獨裁的統治術。申不害之“術”的主體是君主,對象是群臣。以君主為本位,通過對臣下的整治、控製,甚或玩弄於股掌之間,以達到維護君主個人獨裁統治的目的。
申不害之重術,植根於他對君臣關係的獨特見解。他認為威脅君主地位的危險來自於君主身邊的大臣,所有大臣都是靠不住、信不過的,他們時刻都有覬覦之心、專權之念、非分之想、僭越之行。君主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嚴加提防,認真對付,千方百計使用權術甚至詭計來控製臣下,保護自己。他說:
夫一婦擅夫,眾婦皆亂;一臣專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難破家也,而群臣不難破國也。是以明君使其臣,並進輻湊,莫得專君焉。今人君之所以高為城郭而謹門閭之閉者,為寇戒盜賊之至也。今夫弑君而取國者,非必逾城郭之險而犯門閭之閉也,蔽君之明,塞君之聰,奪之政而專其令,有其民而取其國矣。(《大體》)
與“寇戎盜賊”相比,君主最大的威脅在身邊,而防範之“術”在申不害那裏則設計為下述兩方麵:
其一,正名責實之術。申不害也講“正名”,不過他的“正名”與其它人不同,他說:
為人臣(《群書治要》“臣”作“君”)者操契以責其名。名者,天地之綱,聖人之符,則萬物之情,無所逃之矣。……昔者堯以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則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亂。是以聖人貴名之正也。主處其大,臣處其細。以其名聽之,以其名視之,以其名命之。(《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