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市長馮新柱
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任務。近年來,我們始終把統籌解決好民生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抓住加快發展第一要務、改善民生第一目標、維護穩定第一責任,一手抓又好又快發展,一手抓突出矛盾解決,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群眾富裕、社會和諧的新銅川日益顯現。
一、加快建設以現代建材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城市,夯實民生基礎。2007年,我市實現生產總值102億元,增長15.3%,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地方財政收入6億元,增長47.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在建設以現代建材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城市的過程中,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大區域謀劃、大產業構建、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推進的思路,積極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培育現代建材業、食品工業、加工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夯實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做到發展為人民、靠人民、富人民。一是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決改變“挖煤賣煤、挖石頭燒水泥”的被動局麵,麵向市場,依托資源,就地轉化,做好資源加工轉化和延長產業鏈這篇大文章,圍繞循環經濟上項目,圍繞“三廢”利用搞開發,打造煤、電、鋁、水泥、陶瓷聯產聯營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2345”奮鬥目標(2是指煤炭、水泥年產量分別達到2000萬噸,把銅川建成全省乃至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3是指300萬千瓦發電能力建設,把銅川建成陝西電網一個重要的電源點;4是指40萬噸電解鋁產能建設,把銅川建成全省的鋁業基地;5就是5000萬平方米建築陶瓷產能建設,把銅川建成全省現代陶瓷基地),推動全市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實現翻番。二是大力推進集團化、集群化發展。樹立世界眼光和排頭意識,依托華能電廠、銅川鋁業、秦嶺水泥、聲威水泥等企業集團,積極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充分吸納市場、品牌、機製、管理等無形資產,把現有企業做強做大,打造產能超1500萬噸的水泥航母、產值過50億元的電力產業和產值上百億的鋁業。三是突出抓好果業和畜牧業兩大主導產業。以“一村一品”工程為載體,推進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在企業、基地、農戶的互動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使果業麵積達到160萬畝,實現全市農民人均4畝果,力爭奶牛存欄5萬頭、戶均1頭牛。四是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立足為民、便民、利民,加快北市區改造提升、新區開發建設、小城鎮建設步伐,努力鞏固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的成果。主動融入西安大都市圈,承接西安和延安、榆林的輻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使銅川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又一個新的亮點。
二、著力解決環境汙染治理、采煤沉陷區滑塌區整體搬遷和棚戶區改造、增加居民收入三大難題,突破民生瓶頸。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過去水泥粉塵汙染問題相當突出,嚴重影響了銅川乃至陝西的對外形象;大規模煤炭開采造成了267平方公裏沉陷區,計劃經濟時期形成了大量棚戶區,全市有3.5萬戶、12萬群眾居住在滑塌危險地帶;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市停產、半停產工礦企業增多,下崗失業人員占到全省的近五分之一,致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曾連續六年處於全省末位。近年來,我們克服種種困難,著力解決這些困擾銅川多年想解決而沒有條件解決的重大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關閉拆除了12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以水泥粉塵為主的環境汙染得到有效遏製,市區空氣質量好於二級以上的天數達到296天,成為國家環保總局通報表彰的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增長最快的9個城市之一;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大規模的采煤沉陷區滑塌區整體搬遷和棚戶區改造,竣工廉價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100萬平方米,10300戶、3.6萬名群眾喜遷新居;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勞務輸出4萬餘人次。我們將繼續把破解三大難題作為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加強政策落實,持之以恒地抓緊抓好。一是治理汙染與保護環境並重,努力使銅川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堅持走節能降耗、汙染減排和治理環境的路子,確保“十一五”末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化學需氧量削減10%。毫不放鬆地抓好水泥粉塵汙染治理,確保2008年底前所有水泥企業全麵達標。深化市區煤煙汙染治理,狠抓水汙染防治,堅決防止汙染企業和城市汙染物向農村擴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嚴把項目準入關,做到浪費資源的項目不上,汙染環境的項目不上,技術落後的項目不上,決不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決不以破壞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發展。二是全麵完成采煤沉陷區滑塌區整體搬遷和棚戶區改造,從根本上改善群眾住房條件。抓住國家已經批準實施銅川礦區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的機遇,在2003年以來工作的基礎上,再用今明兩年時間,搬遷居住在沉陷區滑塌區棚戶區等危險地段的所有群眾,特別是急需搬遷的1.05萬戶、3.5萬人,確保困難群眾都能買得起、住得上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三是堅持增收與就業相結合,力爭城鄉居民收入趕上全省平均水平。通過發展經濟,搞好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途徑,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消除零就業家庭,使更多的人充分就業,在擴大就業中不斷富裕群眾。建立健全創業孵化、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和創業扶持“四位一體”推進機製,激勵全民創業、家庭創業、自主創業,使廣大群眾各顯其能、各展其才,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不斷提高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普遍增加家庭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