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超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同新中國一起誕生的。銅川市政協也經曆了同全國政協相似的發展曆程。銅川市政協的前身是銅川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於1949年10月,1955年成立銅川縣政協,1958年銅川撤縣改市,1959年召開了銅川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標誌著銅川市政協正式成立。市政協成立以來,在中共銅川市委的領導下,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行職能、發揮作用,在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複發展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加強各族各界人民的團結、調整各黨派團體關係、鞏固發展我市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推進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1949年10月,銅川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一屆一次會議召開,標誌著銅川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簡稱“各代會”)正式成立。會議選舉產生了銅川縣人民政府委員會,推選了協商委員會,即常務委員會。“各代會”召開後,逐步完善代表會議工作,根據工作要求成立了11個委員會協助人民政府開展相關工作。至1955年,共召開3屆13次代表會議和多次常委會以及與政府委員的聯席會議,對土地改革法草案等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進行協商討論,提出意見建議,推動貫徹落實。在此期間,“各代會”還協助政府開展了各種革命運動等重大工作,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複發展國民經濟做出了貢獻。1955年8月,銅川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人民政協結束了代行國家權力機關職權的使命,成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族各界人士組成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這一時期,銅川縣政協主要通過召開全委會、常委會、聯席會、座談會開展政治協商;組織委員深入農村和城鎮、企業和廠礦開展視察,建言獻策。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工作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銅川市政協經過認真組織籌備,於1980年12月13日召開了銅川市政協第七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初步建立了秘書處、學委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工商組、文衛組、科技組等組織機構開展工作。七屆和八屆政協期間,市政協全麵參與全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圍繞實現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六五”、“七五”、“八五”計劃深入開展協商討論,就《憲法》草案、政協章程、和平統一方針政策、改革開放具體問題進行協商建言,為促進我市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開展調查視察,提出意見建議。在此期間,我市工商聯、農工黨、民進、民建、民革、民盟等民主黨派相繼成立,市政協認真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積極開展同民主黨派的協商監督和合作共事活動,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我市的愛國統一戰線。這一時期,市政協的文化文史工作和工作交流聯係活動比較活躍,影響較大。
市政協九屆、十屆、十一屆和十二屆委員會處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市政協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不斷擴大團結麵、增強包容性。九屆政協時,市政協界別設置增加到21個,委員人數增加到184名,界別覆蓋範圍更廣,委員基本素質更高。至十二屆時,市政協的參加單位和界別已增加到27個,委員人數增加到240餘名,基本包含了全市各階層的先進人士和各行業的優秀代表,形成了空前發展壯大的愛國統一戰線。因工作需要,市政協內部工作機構多次調整變化,設置更趨合理,現設有辦公室、研究室、7個專門委員會和2個專門委員會綜合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下設秘書科、組聯科和後勤服務所,所有工作機構在市政協統一領導下緊張有序、協調一致、靈活高效開展各項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