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建市50年銅川財力不斷壯大(1 / 3)

銅川市財政局

與銅川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一起同步前行的銅川財政,50年來,始終堅持緊扣中心,服務大局,不等不靠,廣辟財源,努力在管好財、用好財、聚好財上下功夫,有效地發揮了財政的職能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全市財政部門緊緊圍繞以現代建材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城市建設和“5523”工程的實施,樹立服務大局、做大“蛋糕”、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的理財理念,不斷壯大財力,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成為構建和諧銅川的“穩定器”和經濟健康發展的“調節器”,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為了壯大銅川財政,促進全市經濟發展,50年來,銅川財政體製先後進行了多次調整和改革,基本經曆了與我國經濟發展相一致的高度集中到逐步開放、分散多樣到規範統一、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到市場經濟管理方式的幾大轉變,大致經曆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58年――1979年,為計劃經濟時期。銅川財政先後經曆了“以收定支”、“總額分成,一年一定”、“收入定支、收支包幹”的財政體製,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國營和集體企業繳納的工商稅,由1958年的678萬元增加到1979年的3559萬元,財政支出主要以有計劃的發展國民經濟為主,增加社會福利,滿足國家和人民不斷增收的需要,支出由1958年的374.6萬元增加到1979年的1628.6萬元。第二階段,1980年――1993年,為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建立了“劃分收支、分級包幹”的財政體製。隨著改革開放,各項政策的放活,地方經濟迅速發展,全市國民生產總值以年均12.3%的速度由1978年的2.78億元增長到1993年的15.92億元,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全市財政收入由1980年的4815.7萬元增長到1993年的13172萬元,年均增長8.05%。由於尚處於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軌運行的初期,政府財政支出囊括了經濟發展的各項領域,財政支出由2765.9萬元迅速增長到16386萬元,年均增長15.5%。第三階段,1994年――2003年,為改革財稅體製、理順分配關係的時期。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分稅製財政體製改革,銅川緊抓機遇,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與升級,積極培植地方財源,做大財政蛋糕,財政收入以年均8.45%的速度增長,2003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實現32300萬元,比1993年增長1.45倍。財政支出從1994年的18958萬元增長到2003年的52861萬元,平均增速達到10.77%,特別是以企業挖潛改造、簡易建築費為代表的支持地方財源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支出迅速增長,在1999年達到高峰,當年用於財源建設的各類支出達到2925萬元,占當年財政支出的10.98%。第四階段,2004年以來,為建立公共財政、促進經濟發展的時期。國家實施“控製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緊緊圍繞銅川經濟發展大局,以做大財政“蛋糕”為目標,大力組織收入,科學安排支出,深化財政改革,強化財政監督,財政收入保持了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億元、2005年突破3億元、2006年突破4億元的基礎上,2007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連續突破5、6億元大關,增幅達到47.6%,提前三年實現了“十一五”目標,增幅列全省第二。同時,財政支出規模不斷擴大,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2007年財政支出達到16.70億元,較1958年增長了444.8倍。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銅川各級財政部門牢牢把握實現銅川率先發展跨越發展、構建和諧銅川這一總目標,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製,千方百計組織收入,做大“蛋糕”。並且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更加注重切好“蛋糕”,吃好“蛋糕”,建立管理科學、手段先進、程序嚴密的財政支出管理體係,使財政資金投向準確,管理規範,切實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全市財政初步實現了從“行政財政”到“公共財政”、從“吃飯財政”到“建設財政”的轉變,對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支持能力不斷增強,“兩個確保”、“兩個保證”、城市“低保”等支出優先得到保證,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的項目建設和農業、教育、衛生、政法、環保等各項重點支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