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濤
文化的50年,是繁榮發展的50年,50年的巨變,50年的輝煌。銅川曆代先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優秀文化遺產。光輝燦爛的唐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耀州窯為代表的陶瓷文化,以玉華宮、香山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醫藥文化,以孟薑女祠、古金鎖關遺址為代表的曆史文化,以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宜君農民畫、陳爐陶瓷為代表的民俗民間文化,異彩紛呈,影響廣泛。
荏苒歲月如過隙之白駒,匆匆進入20世紀,當全國人民滿腔熱忱的以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式迎接建國10周年之際,銅川市誕生了,誕生於1958年這個特殊的年份。
同樣的歲序更替,同樣的日月輪回,半個世紀濃縮為一頁而悄然翻過,在舉國上下歡慶奧運會在華夏大地首次並成功舉辦的時刻,銅川,這個僅有86萬人口的地級城市,迎來了50華誕。
經曆了50年風雨磨礪的銅川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與之伴隨的銅川文化事業也不斷進步,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群眾文化活動更加繁榮
建市初期,隨著文化機構的不斷完善,文化隊伍的不斷壯大,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活動形式以民間秧歌、小戲、群眾演唱為主,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銅川文化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年都推出新的文化活動形式。80年代,先後多次舉辦青年演員會演、優秀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大型民間社火,具有銅川文化特色的煤城歌會連續舉辦了十二屆。進入90年代後,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元旦春節期間的文化三下鄉活動,“科技之春”文藝宣傳演出、“5?23”書畫家義寫義畫活動、“六一”少年兒童書畫展、舞蹈比賽、“七一”歌會、國慶文藝演出周等活動年年推陳出新,特別是連續15年舉辦的“消夏納涼”廣場文化活動已成為銅川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近年來,先後舉辦了“文化建設年”、“銅川形象展示年”,銅川首屆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其中“文化建設年”期間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200多場,“銅川形象展示年”期間舉辦了銅川首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節目70餘個,參演演員500餘人,是建市50年來參與麵最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節目質量最好的一次文化藝術盛會。2007年,為了進一步提升新區人氣,活躍新區人民文化生活,在新區舉辦了為期40餘天的“激情夏日,和諧銅川”大型廣場文化活動,演出秦腔專場20場,大型綜合文藝晚會30場,數字電影20場,觀看群眾累計達到10萬人次。活動持續時間之長、觀眾人數之多、參與演出的演職人員之多、承辦單位之多是曆年最多的一次。這次活動也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文化廳的表彰。多年來,市藝術館被中宣部等十四部委評為“三下鄉”先進集體,市圖書館被省委宣傳部評為“三下鄉”先進集體,劉學敏、高謙良、劉守寬等人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稱號。
藝術創作碩果累累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市藝術創作開始起步,建市初期,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雲集銅川,藝術創作一度出現繁榮景象,銅川焦坪煤礦建設者姚筱舟創作的歌詞《唱支山歌給黨聽》為廣大人民群眾廣為傳唱,成為經典歌曲,讓銅川人為之驕傲。戲曲《紅鬆林》、《馮玉萍》等一批以歌頌黨、謳歌社會主義建設景象和先進人物為主題的作品已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銅川的藝術創作呈現出勃勃生機,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文藝新人不斷湧現,藝術作品繁華似錦。大型戲劇《康樂堡》、《路在你腳下》、《大將王翦》、《三斷案》、《生死卜》、《文士淚》、《夢驚長安》、《妖女禍國》、《小狀員進京》、《藥王孫思邈》,報告劇《郭秀明》多次參加省、市演出並獲獎。其中,大型秦腔曆史劇《藥王孫思邈》參加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獲戲曲綜合大獎。報告劇《郭秀明》晉京演出,中紀委書記尉建行觀看了演出,在北京引起了強烈反響。《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專題報導。快板《英雄讚》獲省文化廳創作一等獎,全國文化“群星獎”銅獎,相聲《情懷》、《大學生的風采》,小品《紅棗情》、《月到中秋分外明》、《手術之聲》,對口快板《還我綠色》,舞蹈《仙鶴》、《綠色的春芽》、《銀色暢想――鋁魂》、《吃果果》、《綠夢》、《東方魅力》、《綠色童謠》等作品先後獲省、市獎勵,創作的歌曲《唱給郭秀明》、《銅川礦務局歌》、《秦嶺之歌》、《我愛我的黃土地》、《薑女淚》、《春到玉華》、《耀瓷青青》、《人生為幹大事來》、《放歌新銅川》、《魅力銅川正飛騰》分別獲國家、省、市創作優秀獎。參加全省“百縣千場”農村文藝調演,榮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3個,先進個人6名,參加全省社區文藝調演,獲獎節目8個。7件作品分別獲陝西省首屆“群星獎”優秀節目獎、創作獎、表演獎。先後編輯出版了《銅川民間故事》、《銅川民間諺語》、《銅川民間笑話》、《銅川戲劇誌》、《這方山水》散文集、詩歌集、攝影集、文物集,《陝西民居木雕集》等大型出版物。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銅川藝術創作的空前繁榮,也呈現出我市文藝事業空前的活力。